上周日上午,剑飞老师共读了对他影响巨大无比的《奇特的一生》(同时也是对我们进行时间记录的伙伴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他对这本书的带领。
在此之前,我自己大概已经读过七八遍了,其中在2021年的时候,一年读了6遍。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参加剑飞老师对于这本书的共读,一定会有新发现。
果不其然。今天就记录分享一下这次共读的三点重要收获。
1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俄)格拉宁,《奇特的一生》,Pg245之前我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到这句话,但随着我持续不断地进行时间记录,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即便没有远大目标,时间统计法也依然可以创造价值。
但这次再读这句话,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柳比歇夫不把时间当成工具,而是看成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于时间的这个理解没有办法不建立在远大目标的基础上。
的确,没有远大目标并不妨碍我们持续地对时间进行记录,毕竟记录这个过程本身的确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时间的流逝。
但缺少远大目标我们的确很难进一步地发挥时间记录地威力,而更可能是在小事和细节上进行修补。
这样倒也确实小瞧了时间记录的价值,因为我们恰恰可以利用时间记录,来去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使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
2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俄)格拉宁,《奇特的一生》,Pg87之前我并没有深入地去理解“事件-时间”这样的记录格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好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但在这“天生如此”地背后,恰恰也反映了时间记录的科学属性。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的确实是一件又一件的事,而那些有着特殊含义的事件更是像刻在石头上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大小事时,顺序也是:“你还记不记得那件XXXX事情,它是在XXX年/XXX前后……”。
因此,更正确地决策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上,去赋予更详细的描述,去经历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去创造出更大价值的成果。
往往这样,我们才会说,“没有虚度年华“。
3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俄)格拉宁,《奇特的一生》,Pg81德鲁克的“三年学习法”和柳比歇夫的五年计划看起来异曲同工,而阳志平老师也在他通关的文章中说过,我们可以利用三年的时间在一个领域做到70-80%的水准,然后再去下一个领域。
所以,这个做法本身对我并不陌生,但做起来确实很有难度,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这个尝试上取得过什么进展。
不过既然在阅读过程中又一次注意到了它,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让我对35岁到来前的最后三年,去做一次伟大的实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