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北京地铁上,实在闲得无聊。手机也十分卡顿。狭窄的车厢里,我急于找点东西来打发时间。于是,我打开了这本美国新闻记者卡蒂马顿所写的书。但从纪实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有些夸张,作者用“小说“形式调侃这种体裁又似乎不太合适。我更愿意称这本书为马顿家史/回忆录或者新闻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父母在匈牙利和美国经历的关于冷战的秘密档案。时代使每个人都变得渺小无力。作者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遭受她所憎恶的秘密警察的困扰,真切地感受当年父母的种种感受。她揭示了那个大背景下红色阵营不为人知的丑恶面。
概括和总结能力有限,不如先说说我的感受。首先,这部作品非常主观。作者无论何时都对父母表露出真情实感,并对匈牙利政府提出控诉,这是这本书的一大局限。但同时,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显得生动活泼,细致入微,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更符合它的主题,从细节中展示整个背景,只是展现一个小女孩所见。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连贯和细节。作者努力写出每一个细节,不断回忆自己和姐姐的记忆,通过多次回到匈牙利,重现父母当年的经历,尽可能地复原背景。无论真实与否,这种详细的记录已经给我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不得不提的缺点是:政治立场太强烈。在对秘密警察和红色国家深恶痛绝的同时,高度赞扬美国的伟大,这一点有些奇怪。将美国描绘得像救世主一样完美(尤其是前期),这种剧烈的反差有点洗脑的味道。作者后几章也写了华盛顿对父母的监视、冷漠和利用。但前期对美国的描写,给人一种对政权深信不疑的感觉,这让我感慨囚禁真的会削弱人们的判断力。
最后两章揭露了华盛顿的罪行,令我感到惊讶和迷惑。由此,我也隐约领悟到:所有国家都是相似的,监视永无止境,人们的自由一直受到限制。
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点是,作者父亲对匈牙利的怀念,即使住在纽约后依然如此。从他的言行中流露出对老欧洲的思念,体现了奥匈帝国文化的古典气息,尤其是作者记录自己父亲亲临匈牙利革命现场的那一节,人物刻画得堪比小说。然而,作者有时把父亲描写得过于神化,这让我思考,新闻与历史的界限不仅仅在于现在和过去,还包括主观与客观。新闻人以满腔热血和好奇来记录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新闻“(马顿先生的说法),而历史人则更倾向于客观的评判和记载。
除此之外,我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父亲在经历匈牙利政府的迫害和监禁之后,仍然对该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马顿先生对国家和政府分裂造成的结果,还是纯粹的思乡之情,或者对匈牙利、奥匈帝国甚至欧洲文化的热爱呢?他对匈牙利的感情算不算爱国之情?爱国是否意味着对文化的敬仰,还是对政权的服从?面对残害人民的政权,爱国是服从还是反对?
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作为研究冷战时期社会状况的考察对象,它还缺少一些东西。不过,阅读体验非常好,也提供了与冷战生活有关的素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