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历史,距离我们是非常遥远的。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先秦时期的了解只能依靠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进行推测和判断。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否是当年发生的事情已经不得而知,可能隐藏在远古的传说或演义小说中。随着口口相传,传说故事逐渐变质,演义小说也会进行改编。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先秦时期仍然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
史书是很难读懂的,研究甲骨文更是一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翦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通过相对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史料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商王朝。尽管有大量史料的支持,但是商周时期仍然太过遥远,很多史实无法考证,作者在书中也有很多自己的推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籍,可以开阔眼界,引发对那个神秘时代的思考。
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对商周时期的历史理解有很大的启发。作者在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他对大禹治水真相的探讨,并根据考古文物推断出大禹治理水灾的过程中水稻是主要农作物。这与我们有限的历史知识相悖,而作者通过颠覆常识的史料得出的结论则引发了我对大禹治水来源的猜想。古代文明常常有洪水传说,即使在现实中,大河也会带来旱涝灾害。在我之前的想法中,古代农业文明区域大多分布于大河或海洋附近,这些地方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源。然而,作者指出大禹治水是改造湿地和开发平原的结果,因为当时的气候条件比现在更温和湿润。二里头人来自于东南方向的新砦,处于稻作文明和旱作文明的交界处,他们以水稻为基础,而二里头附近有适合水稻种植的湿地,因此他们以传说中的水生生物龙我们往往将历史看作静态发展的事物,忽视了历史变化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不过,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对原始活动(如人祭、人殉和人奠)的生动展现。现代人提到人祭等活动往往会认为这是残暴的象征,但是在商代,人祭活动难以用后世的理性思维进行思考。在不同的时代和文明背景下,我们很难互相理解。根据作者观点,人祭活动在商代是一种具有国家性质的大型宗教活动。作者总结了人祭盛行的原因,包括商王朝的扩张和对被统治者进行控制的需要,以及原始自然崇拜现象的延续等。在我们看来,人祭活动是残酷的,成年男性和青少年都可能成为人祭的对象。书中还介绍了一项考古发现,十四五岁的少女被杀后烹煮。这些行为可能是作为人祭活动的一部分或者被人分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参与了这种残酷的活动。在某些部落中,也存在人畜混祭的情况,或者根本没有出土人骨的情况。作者认为中商时期可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导致人祭活动减少,这个观点还存在争议。
中商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盘庚迁殷。在这个事件中,也存在神力的干预,即占卜活动。盘庚利用神界的理论对迁都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以神明的名义减少了迁都的阻力。盘庚如何证明自己与神界存在联系呢?根据《尚书》的记载,商王由最高神决定,但商王是通过祖先死后成神的方式与最高神产生联系。这体现了商人通过导入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来进行统治的方式。至于盘庚迁殷背后的原因则不得而知。
周人的来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保留了部分有关周人来源的记载,包括一些传说故事。姜嫄踩着巨人脚印生子的故事表明当时的周人与游牧的羌族已不是同样的族群。经过迁徙后,由一位领袖亶带领的周人来到了周原。周人成为商人的附属,但仍存在一些差异,如姬昌被称为“西伯侯”。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后世人对历史的重新解释所致。
灭商后,周武王很快逝世,由年幼的继承者交由周公来处理国家政务。周公对后世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强调德治的重要性。通过将原始宗教的存在感降低,周公削弱了长期存在的商族信仰,模糊了上帝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抽象的“天”的概念,并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同时,周人还进行了分封,将领地交予重臣进行统治,并建立了相应的礼乐制度。这些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文字详细地揭示了商周时期的历史,启发了对于古代社会的思考。通过对一系列事件和观点的阐述,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包含复杂信仰和性质的历史时代。然而,我们需要谨记,书中的观点和解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争议性。这些观点激发了读者思考商周时期的历史,并促使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化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