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凯瑟琳,为何让希斯克利夫绝望
在社会生活中,爱情最大的危机是不堪重负,当一个人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放到爱情的期待里,也就把爱情变成了摇摇欲坠的起重机。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力量的相互放大,是一种锦上添花,两个人都有对未来的共同向往,都有生命的创造力,相爱就是彼此欣赏,彼此加油,这样才有让人幸福的感觉。如果把爱情和婚姻看成改变命运的救生圈,看成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药方,这种所谓的爱其实只是爱自己,动机和欲望都非常狭隘,是把自己的未来强加给对方。
阶级差距在儿童时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在成人化的过程中,会一天天化无形为有形
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情感难以跨越成年化的台阶
“恋”和“爱”是密切相关,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的两件事。这也是世上男女普遍的困惑,往往把“恋”当作了“爱”。
“恋”是两条鱼顺流而下的快乐,是两只小鹿满山奔跑的自在,是两个孩子无拘无束的释放,是“两情相悦”。“爱”是逆流而上,彼此汲取着奋斗的力量。爱是独一无二,互相在崎岖山道上体会对方的勇气,互相打开内心的温暖。用《诗经》里的诗句来说,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我们经常把“恋”和“爱”放到一起,实际上这两个词相距很远。人间有很多男女都是从“恋”走向“爱”,但中途分离的不计其数,为什么因为依恋与深爱之间有千山万水,“爱”需要两个人一步步攀登,共同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生命时光。当一条荒道上只有两行脚印的时候,爱情的花朵才会在路边骄傲地开放。
大美人凯蒂为什么变成了“结婚困难户”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果格局太小,只是用自己的小打算去算计这个世界,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生活变成一堆碎屑。
爱情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在这个精神化的选择面前,只有爱和不爱两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它。有的人可以不带着爱情去结婚,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凡的女性精神之旅,经常从庸俗的欲望开始
恋爱的特点是互不相让,像天上飞翔的云朵,不管男女都个性毕露。但婚姻大不相同,婚姻是地上的连理枝,婚姻需要互为第一,总是将对方放在第一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以为婚姻是放飞自我的理想圣地,对方是自己的燃料,结果刚刚起飞就紧急迫降了。所以,如果婚姻中没有爱情,无论男女,肯定不愿在婚姻中放弃自己,都会我行我素,将对方看作空气。
很多人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活富足,最后却感到人生空空如也。有的人被生活抛入绝望,却过出了诗意。
人的一生,就像是地表上一道浅浅的笔痕,地球轻轻一转,就消失了。我们不需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大,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尺度上,打破那些得失的纠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融入丰袤的万物生长。
孤独中理解爱,人却已随风飘逝
植物需要光合作用,生活需要吐故纳新,人生的境界不进则退,人若不成长,必然萎缩。
世界上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美好前景定位在“远方”,似乎地平线的尽头才有无限的诗意,才是解放自己的不二法门。这是一大误区,是人性的软弱和逃避。从哲学上看,人要超越自身当下的生存,有“异地超越”和“就地超越”两条途径,“就地超越”最有普适性。
真理并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心中。
没有领悟生命真谛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茫然的,顿悟来自长期的磨炼,而不是依赖空间的转换。
遇见真爱之前,生活都是一场场游戏
好的生活需要一种极简化的能力,要用心灵的力量去调控好自己的生存,去除那些一团乱麻的东西。
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人生应该做什么样的决断呢
人生只能做那些“非如此不可”的事情,而不是其他的细枝末节。在爱情中,更是如此。“非如此不可”的事情,都是超出自己的理性,走出了自己意志的控制,不得不发生的必然之事。
真实的爱情,是生命的自我发现,这时整个世界都变了一种温度。
强权的利刃,如何更换万物的头部
男女初遇,总是看到最美好的外层,一切都明亮。但其实,每个人都像月亮,都有寒冷的另一面,当它转动过来,就会蓦然给人惊心的沉重感。寻常的人间交往,每个人都不会展示自己的这一面,但进入爱情,就再也无法掩盖。爱情本身就是赤裸的,它剥去了日常的装饰,将洪荒时代徐徐打开,将每个人最原始的本相展露无遗。
人性的弱点是回避艰难,但爱情总是让人迎难而上。没有爱情的人可以生活在可承受的“轻”中,一生轻飘飘地度过。而已经爱上的人不顾一切,只能用“重”来衡量生命的分量。
自序: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爱情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追求爱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
一个人的爱情在生活中被压垮,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原因千种万种,最根本的一条,是人们精神的软弱。软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缺陷,却偏偏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