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竟想不起我是在哪买了这本书,好像是有天回中大去找丁衍庸那本书时,特意爬上去出版社的小书店,顺道买了这本。
这几年中文大学出了一两本张洪年教授的著作,介绍其粤语研究,听讲甚获读者支持。我在书店瞄过一下张教授的著作,觉得颇为学术,一直未有的起心肝购入那些书籍来学习。
反而这本书引起了我些兴趣,想了解一下在张教授眼中,哪些人是语言学大师,这些大师又与他有甚么关系等。
不过说来不无尴尬,因为对语言学太无认知,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几位大师我都不了解,除了赵元任的名字应该有听过/看过之外(但也仅限于见过这名字)。由于作者在书中也没有详细介绍语言学的内容,这部分的学习唯有靠未来的继续阅读了。
回到这书的几个故事,反而真的是一位学人(作者自身)对六位师长的回顾,读来颇为感人。作者回顾自己从六十年代末研究生时期起,与书中不同学人的交往,其中有研究生的指导老师(周法高先生),博士指导老师(张琨先生),老师的老师(李方桂先生)等,也有更为前辈的赵元任先生,以及另外两位相对后生一点(但也较作者长十多年)的王士元先生及丁邦新先生。
由于不太认识语言学,故作者从这些老师身上获取的知识,我有点难复述。反而我记下的,却是作者与这些老师之间的师生之情。其中有做人道理的确立,学术的开悟,共同工作的经验等。
此外各位先生的夫人(书中介绍的先生皆是男性)也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美国为游子(如作者)们煮一些拿手的中国菜,以慰他们思乡之苦。其中有些夫妻感情特别深厚,作者记来也是相当动人;也有老师比较风流倜傥,留下不是风流韵事。
作者笔下的师生情让人向往,感觉那已不再是今天这社会上能碰到的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于1946年,想来确实是战后那一代,而教育他的学者则是来自民国了。
不过华人不免忍恶扬善,像校务、行政那些美言,我倒不敢只看一面之词了,但无论如何作者是表达出他自己对这些师友的敬佩吧。
对香港读者来说,这几年大家对张教授的研究较感兴趣,大概与身份认同有关。我倒觉得香港的读者也可一看这书,了解一下作者的学术脉络与师承,从而得知粤语研究和其他中文、方言研究之间的关系。这不等于粤语研究就不重要,我猜张教授的著作本身已说明这点;反而我们了解到这研究与其他类似研究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自民国以来的演变,便能更清楚明白张教授之研究的源流。
这书文字真挈简朴,作者尊师重道的精神也让人敬佩,是本挺好读的小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