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孤独》:停止内耗,享受孤独!
文:空气凤梨
当整个社会都陷入一场名为“孤独”的“流行病”,我们该如何自处?
孤独本指独自一人,若是有了这样一个内在客体的存在,孤独又何以成为孤独?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新作《恰如其分的孤独》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咨询经验,为被困扰的人们剖析了孤独感的来源,以及如何摆脱负面孤独感,改善人际关系。
虽然标题有“孤独”,但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接纳自己、如何接纳他人,如何处理关系、如何情绪稳定地面对和处理孤独。
如何看待自己:
- 对自己的定义 - 了解真实的内在自己 - 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
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因为接纳被否定的部分,才是成长的开始。强大不是“我一定可以”,而是“哪怕我不可以,也没关系”。就像书中说的“因为了解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和解,因为和解而成长。”
如何看待他人:
- 忽视、讨好、讨厌、嫉妒 - 厘清关系中的角色
嫉妒一定是痛苦的,处于嫉妒中,我们不肯放过自己,也不肯放过他人。法国作家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录》中说:“在嫉妒中,自爱的成分多于爱。”这里的“自爱”更多意义上是对自己的关注,精神分析中称之为“自恋”。简单来说,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嫉妒他人时,更多只是在意自己,他人也许只是我们完成自我目标的一个工具。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看见对方,也没有真正尊重对方。
- 建立有效的社交 - 告别无效的社交 - 减少自我内耗
身处人群之中,却仿佛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世界;结束了欢声笑语的聚会,却在人潮散去后感到更深的落寞;在网络上维系往来,却不再乐意了解现实中朋友们的日常;渴望一段亲密的关系,却在一次次冲突中无奈失去了对爱情的期待……
摆脱孤独的第一步,是要向外寻找生命合伙人。阿德勒认为,在建立关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与别人的世界建立有边界的交集。但对于任何一段关系或一个合伙人,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当你学会自我接纳,你的合伙人自然会出现,你的关系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孤独感的背后,是对联结的渴望,对失去的或不在身边的爱的客体,所怀有的痛苦的渴望。即使身处关系之中,缺乏客体的接纳与理解,我们依然会陷入关系的旋涡,既无法享受关系,又无法抵达孤独。只有当我们在内心建立起恒常稳定的客体,才能不惧外在世界的侵袭,活出丰盈的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