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伊藤润二,又有点中二的封面,让我差点错过这本书。
但桐野夏生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这位日本女性冷酷文学的先驱,以冷峻黑暗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更是日本首位获得爱伦坡奖提名的作家。再加上第17届柴田炼三郎奖的加持,我还是将这本书带回家,更何况,206页,这么小的篇幅,太适合周末懒散的宅家时光。
然而,当阅读正式开始,却并非是件轻松的事。诚然,有巨大的谜团像黢黑的雾一样弥漫书页。即使只看简介上的寥寥数语,就让让有彻骨寒意——10岁的稚龄少女无辜被陌生男人囚禁一年,期间,墙上有供隔壁偷窥的小孔;其后,屋外有不明身份的女尸……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无疑能演绎出一场心理恐怖大戏,或许还可以加入某些不可言说的素材,令读者血脉贲张,肾上腺素急速分泌。
而名家之所以为名家。在于她的不落俗套,桐野夏生举重若轻的,用来自两位男性叙述者的三封信和女主人公自白录一样的“书中书”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看起来更像是一篇小品文,残酷指数并未因此减少,当你有一定经历之后,有些恐惧不用读到都完全可以共情。
关于10岁那场“噩梦”般的经历,所占篇幅并不算多,更重的笔墨着色于脱险之后,周遭的反应和女主人公自己的心路历程,她如何看清别人、看清自己,回溯当年。此时,读者发现,真相已经成了“罗生门”,各色人等暗藏的心机转一转,解救者竟也可能是施虐者。
令我唏嘘的,不是曲终之后仍“盖棺未定论”,而是女主人公的遭遇都被其他人以想当然的方式。无论是还是想帮助她的医生,甚至陷入自责的母亲……
究其原因,或许仍是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的老观点,女性是被定义的,男性被视为人体人类的主体,而女性处于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的位置,即“第二性”。女性是以社会塑造女性的方式看待自己,那个社会之眼其实也是带着男性性别的目光。
回到书里,抑或书外,世人在事件之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往往,不,常常,比罪行本身更疼。是钝刀子割肉的疼。
所以,用丈夫写给编辑的两封信首尾呼应,是多妙的笔法。
所以,揭开丈夫的真实身份,是多么残酷的一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