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看了一些同名电视剧,人物特点和主线剧情相较于原著差不多,但是细节和台词上编剧和导演还是做了一些二次创作。我猜测,虽然这本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但是书中纯粹的对话形式并不多,并不能直接拿来做剧本,毕竟影视剧更多的是对话(当然也有内在表演和外在旁白)。不过电视剧很成功,当然也得益于原著本身的优秀,所以比较来看各有千秋。这也是影视和文字的差别,各有魅力,大家也各有所好。文字是慢慢流淌的艺术,可以驻足感受,影视更在意场景和视听感受,更全面直接。
第三部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微妙的感觉是,路遥并没有前两部那样潇洒的笔墨,毕竟这一部要收尾了,所以故事上有点瞻前顾后,目不暇接,不能由着性子挥洒笔墨了,毕竟之前主要人物的近况也都得照顾到。至于最后的收尾,没有悬念但也充满期待,还是不错的,对于读者来说,并不会觉得怅然所失。
前两部的政治特色比较浓烈,第三部很少提及。新一代知识青年已完全长开,嫣然变成了大人,自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所以这部书除了故事收尾方面以外,更注重的内容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背景下欣欣向荣的生活,以及年轻一代黏糊糊的爱情故事。村子里风火的当属孙少安,毕竟当年秀莲看了一眼便认定了少安就是自己男人(第二部中,我说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少安沉稳坚强的性格再加上秀莲的扶持,从小砖窑干到了砖瓦厂,最后个人出资翻新了校舍,可是把孙家在双水村的地位夯实了。至于少平,一直在矿上劳作,当然也一直保持着看书和学习的习惯,他的工资大部分寄给家里和上大学的妹妹,嫣然是条有担当的汉子,给孙玉厚老汉箍一口让人艳羡的新窑,也是在村里狠狠的争了一口气。
感情生活方面,重点还是在少安身上。至于其他人,或许幸福、或许伤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少平,他心爱的晓霞,那个省报记者意外牺牲,曾经让他一蹶不振。这也是全书的高潮,甚至是整部小说的高潮,毕竟整本小说的氛围是祥和的,就算润叶的老公爱民的腿残废了,都没有太多叹息。
晓霞的死,贡献眼泪的同时,也分析下路遥的写作方式。通常这种长篇小说,无需惜字,对于人物心理还是细节刻画,可以尽情挥洒文字。特别整篇高潮,赚取读者同情更是不用考虑浪费篇幅。但是很多突发事件,路遥总是平淡的话锋直转,三句两笔带过,让人一直反应不过来——或许生活中的幸福和不幸,都是如此的毫无准备。紧接着才会用大一段篇幅,来说突然时间之后的事情,这个事情倒是很舍得用字。比如晓霞的死,前一秒还在给人做军师商讨营救方案,下一秒就因为救人跳入河中遇难,让人无法接受。收到噩耗的少平,不认相信现实,一时间恍惚地不知如何应对。晓霞的省委书记爸爸,从日记中得知孙少平的存在,把他唤来跟女儿做最后的告别,他说:晓霞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感到骄傲和欣慰。不过,孩子,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经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就是这段话让我完全破防,来的比秀莲的笃定、润叶的深情还要深刻。就像是家人的变故,突发的噩耗往往打击是最大的,在病床心力交瘁守上一年半年之后再离去,则更容易接受的多。路遥是懂得人间真情的。
最后要和《平凡的世界》说再见了,简单做个总结吧。整体情节平缓,并不像侦探小说那种跌宕起伏。氛围上也更偏轻松,虽然也有伤痛但整体是乐观的。对景色描写鞭辟入里,绘声绘色,很多地方都可以作为初中生的范文。人物都是敢爱敢恨,价值观很正,黄土地上特有的淳朴善良,这样的故事能丰富我们的情感,这也正是我探索文学作品的缘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