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不同的年纪,通常会有不同的感触。究其原因,似乎归功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经历的沉淀,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自省。自省不是盲目反思甚至自我否定,否则它只会让人越来越懦弱。自省应当是智慧的“内视”或跳出自我的审视--客观分析所言所为、换位思考、长远去看,进而向外延展或指导未来的道路。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然而,古往今来,圣人寥寥。一般人的自省多是“触发”式--源于突发的外部重大意外事件。这时,人们易且应自省。一如身体好的时候,人们会完全忽略肢体和器官的存在。当它出问题了,随便一个动作都得龇牙咧嘴时,才会突然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然后才会去追求健康。这种切切实实的“触发”式自省较之是设身处地的“模拟”式--假设怎样或不怎样,那结果会或不会怎样怎样,通常来得更加深刻、持久。一如就算见过躺在ICU的病人,并试图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求生的欲望,然而终究只有当自己实实在在地躺在那里,才真正刻骨地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更明白以后该怎样选择或懂得什么事情更重要。
自省常伴一生。然而,年少自省过于局限自我而与外部世界无关--下次争取别再挨骂挨打、争取考好点,或过于脱离现实而徒停留在浪漫的理想层面--大人俗不可耐,自己一定要努力成为或避免成为怎样的人。老年自省一般最为睿智。但生命的奏响已临近曲终,如何睿智的自省似乎都已无太多需要去“改变”的必要或动力。相较而言,身处中年,时刻缠绕的工作电话短信、日益凸显的父母医疗养老、迫在眉睫的子女教育升学,叠加自身健康的恐惧、无处表达的无奈、不被理解或允许的脆弱,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而原有的人生或理想,或是已成为注定不得食的“肉糜”,或是已然完全没了当初的兴趣。然而,如同疾病不会因为任何节假日而放缓脚步一般,“上有所期、中有所需、下有所待”的局面,平凡的生活依旧要过好,哪怕拼尽全力。漫长的下半途仍需继续,哪怕碌碌为无。所以,中年自省弥足珍贵--举步维艰又需一往无前,认清现实,自省以自知,自知以自纳,自纳以自洽,自洽以自行。论语说,四十不惑。不是说到了四十就自然什么都明白而不再困惑了,而是到了四十很多事情都已然能够“认得清、想得通、看得开,行得透”。
“认得清”是自我认知,充分了解自己。人的前半生在不停认知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未来要成为谁,拥有什么、想要什么,而结合现实自己又能走到哪儿、得到什么。“想得通”是自我认同并自我接纳。人的后半生在尝试认同与接纳自己。自我认知基础之上,正视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认同身上多数的平凡和少数的非凡,接纳自己全部的拥有或失去、无法消弭的妄念、注定存在的遗憾与不可得,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寻找真正的自信,不因他人评价而对自己真实的情况产生怀疑,不对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产生相应的认同或抵抗。“看得开”是自我和解。认知、认同、接纳自己之后,懂得现实和理想之中,哪些是自己应该坚守的,哪些是自己无力改变的,哪些是自己不得不遵循和适应的。不再轻易定义好恶,接受现实的理想部分与低劣部分。构建和谐的善恶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避免完全的“善”让自己变得软弱、完全的“恶”将自己推向地狱。正视对未知、疾病与死亡的恐惧。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