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这件事上,你并不孤独》读后小感
关于抑郁,我思考了很久,虽然未臻成熟,但在读完此书后却突然在这个话题上产生了一些零碎的表达欲望。
生之所以区别于死,是因为众生有情。生的事实无法选择,存亡如弃;有情的事物不能长久,情深不寿。既然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面孔,那么必然有一部分人对他人和世界的感知力天生要更强烈一些,甚至强烈得多。极度敏感是上天赠与我们的礼物,但你在接受亲吻的同时也受纳了诅咒。世界报你以繁糜,最终你报世界以苍茫。
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大原因,是它文字里的真诚足够动人,让我知道孤独的人如繁星,使你得窥一个个在痂壳里躲藏的人生,那些在弱点里反复死去的人。人的痛苦并不相通,但相似的挣扎可以产生相近的灵魂。日记里有一段话给我的记忆很深:成年之后的我们都累了,在山的两侧,互相等待对方翻山越岭。我想,我则是那个始终固执于翻山的人,直到山离开,水流尽。
抑郁的人往往很害怕孤独。对抑郁患者而言,孤独是一块久治不好的疮疤,杀不死你的未必使你更加强大。而当抑郁成为一种羞耻,它就会变成每夜醒着的噩梦,是砂石一般的饭菜和没有色彩的世界。很久以前,我曾听过一种说法:“同性恋最怕别人说他有病,而抑郁症患者最怕别人说他没病”,就像书中有句话说的那样,人能理解骨折的人没法走路,却不能理解抑郁的人无力生活。努力扮演一个正常人是抑郁人群的日常功课,活着本身已经用尽了我们全部力气。
完美主义是个无缝的玻璃囚牢,用最廉价的谎言装点不存在的新房。不虞之誉总是难得,世上却有太多的求全之毁,并且总是命定地迎来它的不期而至。无遮的天空终会大雨滂沱,于是我们不得不和吵闹的自己搏斗,在无人的雨天里翻滚,直至满身泥泞,最后分裂的表象反过来央求麻木的灵魂,形式一动不动,内容精疲力竭。外向型抑郁是一种深度的可悲,因为它发出的光是不会回头的线,线的这边是勿忘草,线的那边是白烛葵。我们就这样徒劳地反复修盖着没有地基的高塔,塔的头顶是永恒灰色的天空。
有人说抑郁像一条黑狗,但当我们认识到抑郁并给它一个客观形象时,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对抗抑郁最基本的力量。更多的时候,抑郁无法被认识,它更像是一团粘稠的、包围着你的空气,无色无味,无香无臭,但又如影随形。我们是如此地惧怕表现出脆弱,因为弱小是他者地狱的原罪;又是如此地畏惧“与众不同”,因为同色的外壳是庸众社会的安全屋。对平庸的恐惧、对现实的妥协、对童年的背叛,构成了现代人不安于室的真实写照。
也有人说,抑郁的人需要具备“钝感力”。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我想起昨天,当我拿着满当当几乎无用的实践证明哭笑不得时,我的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耗费了如此之多的时间在公共事务上,而是赞扬了我的研究生生涯其实并没有虚度。每个人都只有这短短的一生,既然尽力了,如果做得还不够好,真的很抱歉,我们已经在自身的限度里获得了满分。既然路还要继续走下去,那么远方就还有等待我们去看的理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总是一个“好好先生”,但镜子里的那个自己其实极度厌倦这个世界。我想,我还是对拥抱一个更具可能性的人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吧。因此,我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用深情的文字带给我关于生的力量。羊城的暮色里,雨点落在远方的屋顶,升腾起薄薄的一层白烟,雨幕深处仍是那个混沌不清的世界,但我已决定平静地走进这一路灯光点点的夜色里。未来,请多指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