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有个误解:战争来了,大家都得死,而且会死得很快。因此我觉得,战争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也活得没意思。
后来我慢慢地悟了:就算战争来临,社会仍然是社会。比如现在的俄乌,固然是中心,但如果细看,会发现这中心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状态。最一线的当然是两军。有人拼刺刀,有人挖战壕,有人做救治,有人运粮食,有人在哨所,有人设营帐,有人在统筹,有人拉赞助,有人坐后方。这里面已然有许多不同。
在那交战地不远处,就是平民居住区,搬不走,逃不掉,听着此起彼伏的轰隆隆声,提心吊胆的,忍饥挨饿的,活着。再远一点,偶然的炸响尽管只是偶然,却也难掩惶急。再远一点,也许就是可资利用的生意。再远一点,就只是偶然看见的热搜。
同一个地球,同一场相争,不同的生活。
速死不过是偶然,同死更是妄想。只有痛苦永恒。
生来漫长,能抵御痛苦的,惟有爱。《黑森林与白玫瑰》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追寻爱获得爱被爱滋养终于在爱里幸福的故事。
芙兰卡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生活有些艰难,却并没有把这当成悲观厌弃的主调。虽然母亲的病逝加剧了艰难,却也依然积极努力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弟弟突然被一个谎言带走,再也回不来。她开始责怪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远离了故乡,疏远了父亲。幸而有男友相爱,以理想和青春为事业,有了一番声色。只是他们注定会被发现,被压制。但所有人都默契地保护了芙兰卡。幸存者总是恍惚,借着探望被连累的父亲出狱的机会,她回到了老家。那个被称为黑森林的地方。
被愧疚感和无力感淹没的芙兰卡,决定找个没人的地方了结自己。那个深夜,她在山里安排着自己的死亡地点,小心翼翼地想着会不会吓到来山里玩的小朋友。然后,她听到了隐隐约约地呼救。一场相互间的拯救与被拯救就此发生。斗智斗勇,千里逃亡,隐姓埋名,等待与离开,征战归来。每一部分,都是大片的标准。
但,作者欧文·邓普西放弃了标准化的大片,而是用细腻的文艺笔触缓缓刻画,如果爱娄烨,爱贾樟柯,会很爱这本书。至少我自己,有想看到它被改编成文艺片。
据简介,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的改编。我想,作者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真实,这是不带分别心的文字,无有任务的文字才能做到的事情,我愿意用“纯粹”二字形容。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享受。
除了沉浸式进入书中情节和情绪,还能激发思考,譬如:对立双方如何互相看待,系统性的密织网如何把人变成一个零部件,美丑善恶的标准又被如何塑造,如此等等。去掉刻板印象与固化标签,面对的问题永远都是具体的,面对的人永远是个体。从下往上,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都是如此。
当我们能感知到个体的时候,宏大就消解了。当我们能感知到具体的人,情绪稳定性就超越了既有认知。这之上,我们才能面对世界,认真生活。然后才有机会在多变的痛苦里体会到爱。
爱,是这残酷世界的惟一解药。有人说,我不爱这个世界,我只爱你。然而,如果你仅仅只爱某个人,并不是真正的爱。即便得到,也终会失去。爱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中倾注心血去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芙兰卡逃离德国后,仍旧奋力生活而不是傻等的原因。
如有意,可以续写这个故事。因为后来的世界,依然风起云涌,裹挟着风云里的每个人。当我们习惯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请一定要记得还可以扼住命运的喉咙,哪怕只为说一句“人生真是美丽”。
用历史的眼光看小说,论人生,愿你终可以坦然:我来,我见,我活过。
我祝你,爱,也被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