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全媒体平台上的军事大V,这样的标题,相当于砸自己的饭碗,但是正因为“知兵,方能止战”,才明白战争的可怕,才能体会现在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
起初读德国作家西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我是抗拒的,为什么?是因为太过血腥、真实。姜乙老师特有的细腻的翻译风格,把杀戮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对战士弥留之际神情的描写,还是对炮击,毒气杀伤力的描述,甚至是肉搏中对人性的考验,所有的文字,都是直击心灵深处,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心存敬畏。
“一战”的可怕之处在于,每一场耳熟能详的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都是一场泯灭人性的“血肉磨坊”,双方从机枪、火炮到毒气、火焰喷射器,这场战争不但是新武器、新战术的试验场,还倒逼了战场救护和医学的进步,可以说每一位死在后方的战士,都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是幸事,而是人类的悲哀。
针对书中出现的人物,我做了一张思维导图,最后发现德军某部二连,包括主角保罗·博伊默尔在内的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都阵亡了,而且书中两次对保罗所在连队的人数进行叙述,其中第二次这支150人的连队最后只有32人可以报数,人员损失率高达78%。可能有人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么按照现在有的理论进行描述,一支部队士气崩溃的大致范围,是这支部队人员理论伤亡率低于30%,以著名的XX岭为例,各参战部队的整体伤亡率约25%可谓惨烈,但和书中这样的数字相比,已经惊人般的低损失了。
我们用一组数据来回顾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约6500万人参战,约2000万人受伤,预估超过900万名士兵战死,500万平民死于军事行动的连带伤害、疾病或是饥荒(来源:维基)
可是这样的战争,最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渺小,就像书中所说,保罗·博伊默尔在1918年10月的某一天阵亡,在指挥部的记录上,只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是的,在这场战争中,千百万的普通人,为了某些人的“私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最终种下了20年后的第二场世界大战的“苦果”,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世界和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