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老少皆宜,不论是通过饮食还是锻炼、亦或是现当下流行的听养生音乐来养生,都是大家都会关注的事情。
茶更是养生界的重要一员,但每个人对茶的了解和态度不同。有人爱茶研究茶,对茶的一切非常了解也很讲究,关于茶的知识更不用说,都是很了解。也有人只是白水或者咖啡喝多了换换口味,对茶的知识一知半解,比如我就是这样的,但对这方面还是十分好奇,日常偶尔也会简单查询一下,知道一点点,比如绿查是寒性的,红茶是热的,普洱可以减肥,浓茶可以提神,隔夜的茶不要喝等等......
从古至今,茶的功效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解渴、提神、消食、利尿、解热痰、利大肠等等,而茶性的寒或凉,都是源于喝完茶后的身体反应,表现为身体对茶的寒性所刺激的反应程度不同。而在泡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水的温度、所放茶叶的量多量少,浸泡的时间长短,这些都会影响茶的浓度,这些都是会有变化的,“而绿茶会比红茶寒凉”,也是有待商榷的表达,更多的需要去考虑茶叶的生态、采摘的标准、季节、工艺及焙火程度等综合判断。
如何健康地喝茶
常言道“热则寒之”,“虚则补之”,那“寒则温之”,“实则泻之”,这是治病防病、健康养生、调理身体的基本原则。现当下许许多多的书籍都在讲,什么样的体质适合喝什么样的茶,看起来似乎很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这种论调是非常不严谨的。茶,都是寒性的,不同的茶类,它的寒凉程度,只是稍有差别而已。
如果有实热证象的健硕之人,是最适合饮茶的,关于这一点,李时珍讲得非常清楚。茶,又主泻泄,对人体是做减法,确实不太适合肝脏不佳、身体虚弱、体质虚寒的人长期饮用。概括为一个字,就是“虚”人禁用。身体虚寒、虚热的人,需要的是“补益”和“温煦”调养。他们本来就不属于适宜饮茶的人群,假如再刻意诱导,错误地再把他们强行分类,谓之“某种体质喝某种茶”“某类茶能治某种病”,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即是阴阳互根、互藏、互寓的辩证关系。茶性的寒、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茶里的咖啡碱等阴性物质含量偏高时,茶汤表现为滋味苦涩,茶性就偏于寒凉。根据寒凉程度的不同,依次体征为大寒、寒、微寒。当茶里的阳性物质茶氨酸、糖类、果胶等含量较高时,茶汤就表现为甜润顺滑,依次体征为凉、微凉、温京。当甘寒性凉的高品质茶,因投茶量、出汤时间等外在因素,造成茶汤浓度的突然升高时,微凉的茶类,也可能表征为寒或微寒。总之,无论茶内物质的矛盾双方如何发生变化,茶叶的寒凉、清凉特性,是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的。
我们在泡茶时,首先会利用沸水的热量,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缓和茶叶的寒性,这即是传统文化所讲的“去性存用”之妙。其次,对于同一种茶,可能会因投茶量的多寡、浸泡时间的长短,造成盏中茶汤浓度的高低不同,从而呈现出茶汤寒与凉的机动性差别。这种茶性随着剂量、浓度的不同,而相应呈现的随机变化,亦充分体现着,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且无限可分的规律性。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对茶要很了解,但了解一些茶与健康的知识,对我们日常健康还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人起初喝茶,是为了健康所需,最终却事与愿违,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健康与喝茶的基本知识。”,静清和先生的这本书,以中医的视角系统思考,从生化的层面深入剖析,抽丝剥茧,把茶与饮茶最真实、最本质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么更健康地喝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