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第一时间买的,却是在一个月后读完的。并非是此书无法卒读,恰恰相反,装帧精美,首先就赏心悦目,内容丰富,文字清朗,读起来简洁明快又不乏余味。本书阅读的过程并不一起呵成,是因为我有意避免过于喜悦烦闷伤感疲惫种种情绪,避免它们带给文字的不自然的滤镜,仅在平静,甚或沉静的心情时仔细阅读,慢慢贴近作者文字里传达的种种讯息。这是让人愉快的阅读历程。
历史的长河贯穿宇宙时空,最闪耀的浪涛便是文明,文明之流波在历史中沉淀凝结,有的在时光中慢慢风化湮没,有的慢慢凝结成晶,群星闪耀的光芒汇聚成宇宙时空中最璀璨的图景。然受限于种种现实,许多人(就比如我)无法亲临现场直接面对欣赏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只能辗转通过他人的眼睛、语言、文字来体会它们之伟大。
我成长的岁月,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自得其乐,除了功课,并没有向世界学习与思考的自觉,也没有去理解周遭人事的觉悟,只是无忧无虑地沉浸在时代的河流中,完全不知它会把我带向何方。然而人类的艺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生活。成年之后,我偶然看到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乍看之下便感到莫名的熟悉。之后在微博或是豆瓣的某个帖子里,突然有人发帖说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不正是他小时候用过的茶杯吗?并有玻璃杯的实物为证。这也许是一个笑话,但看到玻璃杯的图片时,电光石火之间,我突然醒悟!即使这玻璃杯与蒙德里安的作品相差以千里论,但其画面与结构,仍能看出大师的流风余韵。隔着重重时光的距离,艺术进入生活,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陌生的名词突然变得熟悉,这就是生活和艺术的交织,是艺术对于生活的反馈。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并不仅仅是悬浮在经济基础上的抽象的名词,也不是悬挂在庄严华丽肃穆的展览馆里的艺术作品,也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和感悟,而是真真切切现实生活身边存在的事与物。这种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补完了我——一个普通人——对于艺术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而本书在另一层面上带我去向更远更高处。感谢迩多,在他游历世界时,对于所去过的诸多城市、参观过的诸多博物馆、欣赏过的诸多画作雕塑等等,不仅留在了胶片上、眼睛中,也刻印在了心里,让没有见证过实物的读者(如我),在阅读此书时,仿佛看到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建筑、街道、楼阁、市民慢慢出现,他们在城市里漫步、寒暄、安坐、闲聊,而他们的精魂飘扬而起,被精美的画框框住,或是凝固成型,成为时光的一部分。
标题已经透露了作者的意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博物馆里供奉起来的艺术品,而是艺术与城市,与城市里的人,乃至世界。中国有句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地域对人的塑造。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地域,离不开他生活的城市与国度。艺术家在他生存的土地上成长,在他生活的城市中获取灵感,在他的血脉与历史中获取力量。艺术家和他生活的城市互相成就。他赋予它不朽,它给予他荣光(虽然常常是在身后)。
迩多看到了这些刻印在人类文明丰碑上的艺术家,他既仰视,也有平视与审视。虽然隔着时空的距离,他尽力去理解、触摸他们。每个艺术家风格迥异,各有性格,作者下笔也各有不同。
此书对读者来说进入大师世界的绝佳桥梁。迩多在介绍大师和作家时,在记述他的经历与感受时,无一词艰深理论术语,而是用更加清透凝练的文字穿透思维网络,或委婉、或直接将他所观所思所悟呈现出来。诸多段落,值得反复咀嚼;其中意味,还得自己体会。
文字在不断地转场。艺术必定要跨过馆室,融入整个城市。城市的历史,历史中的城市;画家的经历,经历中的画家;漫步的作者,作者在漫步中。作者(引导我们随他一起)踏着历史长河的浪波,从诸多杰作中阅读大师们的经历和内心,欣赏凝固在琥珀中的人类的悲剧与喜剧。我在阅读过中,几乎可以看到迩多化身为一个向导,引着我在城市中追寻艺术家们的足迹,在博物馆中介绍作品的来龙去脉,听他娓娓道来艺术家的人生,他所经经历的磨难与痛苦,艺术创作的诞生与风霜。有数次,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出关于艺术家与创作的记录片,似乎正在和作者一边乱走,一边对话。(哪个摄制组偷懒的话,简直可以把整本书直接拿去当作拍摄脚本和解说词)
对作者来说,艺术已经成为个人生命极为重要的部分。是作者仰望文明星空的记录,也是整理内心情怀和生命经验的图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