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左叔
许倬云先生这本《万古江河》,在遣词造句上是十分古朴隽永的,尤其是序言和后记部分,很多表述都仿佛是直接从古诗词中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十分贴合的安置在当下要讨论的文化议题之中。
当然,更为让人觉得赞许的地方是,这些看起来古朴隽永的文字,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将人从文化表象的细枝末里,迅速地拉到一个可以鸟瞰这颗星球的视角。来路,去处,清晰可辨,脉络、走向,纤毫毕现。
上下五千年,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中国历史文化,硬塞进一本书当中,其实是有难度的。以怎样的“一根脉络”,将波涛滚滚的“文化洪流”,梳理成更容易为读者接纳、消化的内容,其实是蛮考虑学者型创作者的思辨力的。
“……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这本书就是沿这个思路方向展开的,我对序言中这句话的理解,更为形象一点的图景,就是一方“文化池塘”里激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去,与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汇,波纹叠加、变幻万千,尔后是更为宏阔的图景。
以“上古”“中古”“近古”……等等概念来截取时段,未必就是最为科学的办法,就像水需要被盛装在各式各样的“器皿”里才能被“拿捏”了一般。唯有用上了“界定”“概念”这些“器皿”,才能让不太好“拿捏”的文化显形。
即使如此,庞杂,依然是庞杂的。这份庞杂,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更多的是身处文化浸润中的我们以想象来补白的。一边读,我一边在想,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任何一个段落,甚至任何一个字句,都是可以拿出来“展开讲讲”的,而这些可以随便“展开讲讲”的部分,都可以是一个“专论”的体量。当然,这些都是这本书未能穷尽的地方,留了一个线索给“有缘人”去探索。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当中的“学术味”,那些看起来略显生硬的“总结提炼”以及“比较分析”,会因为有比较厚实的知识密度,而让人有眼界瞬间变得开阔起来的感受。学术普及、科普推广类的书籍,几乎都在曲高和寡和避重就轻之间摆荡的问题,想要预设某个群体,找到一个作为基准的参照线,终究还是太难了。
这本书还中还有很多细节,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带过,但也是有足够的考古研究和史料发现支撑着的。有些认知上的谬误得以厘清,有些视角上的偏差得清纠正。其中有一个观念,这几年以来在我心里也越发的清晰了,只是一直以来我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其实,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我们人类曾经同源,经过扩散于各处后,又正在聚合为一个共同的社会体。各处人类曾走过不同的途径,又终于走向共同的方向。我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历史,这些独特的历史,又终究只是人类共同历史的不同章节。”
就像这本书的最后一句写的那样,“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当我们在赞叹“来时路”同时,也应该看到环环相扣、美美与共的未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