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上的斯薇特兰娜》是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在1976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属于作者的早期作品。整个小说情节紧奏,对话明朗,易于阅读。小说中讲述了斯薇特兰娜在莫斯科的书市上如何发挥她聪明的经商才能,倒卖各种书籍,成为书市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在民警四处抓捕她之时,她本可以顺利逃脱,但却因为爱情,选择向民警局自首的故事。对于这篇小说,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感受。
一是小说反映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对书籍落后的管控制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由于政策有所放宽,人民的精神生活有所提升,出现一股阅读热潮,对书籍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但苏联的书籍管控制度并没有跟随着阅读量的增长而有所改进,因而造成了书籍买卖黑市的日渐膨大。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苏联,对于私人个体来说,书籍是不能自由买卖的。如果一个想获得书籍,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到政府办的国营书店中才能进行购买,另一种是用自己手里书与别人交换。如果私人买卖书籍,就是倒卖,是一种违法行为。小说中斯薇特兰娜和巴布雷卡就因倒卖书籍分别被判了两年以上的劳改刑期。读者从小说中还能看到,由于国营书店的管理体制落后,大量的书积压在书库中,根本就没有送到书店中进行售卖,许多读者在书店里根本就买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书库中积压的书籍就成了书库管理者,或者书店的经营者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商品。这些书被送到了黑市上,成为了紧俏商品,以原书几倍的高价格进行售卖。在书店中买不到书的读者不得不在黑市上忍痛高价购买书籍。那怕是较为通俗的侦探小说,也成为了黑市上的抢手货。我个人认为,一个书籍不能自由买卖的社会,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吗?
二是古籍部的主任卡拉特金的形象与我国许多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非常相似。卡拉特金作为古籍部的官僚学者,一生都沉浸在各种古书之中,几乎与现实的情感生活脱离了关系。小说中,卡拉特金从古书中找到了制作啤酒的配方,让一家工厂成功制造出了啤酒。两名药学家深夜登门拜访卡拉特金,为了能记录下卡拉特金在古书中找到的治病药方。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国学家们,则喜欢在《红楼梦》中找寻各种菜肴的制作方式,或者某种工艺品的制作方式。看来,无论是中是外,喜欢去钻故纸堆的学者们,都极其相似。
三是关于女主角斯薇特兰娜对卡拉特金的爱情值得探讨。小说中,斯薇特兰娜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在帮卡拉特金抄写资料时,连字母的书写都不熟练。但为什么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女子会深深爱上卡拉特金这个只会钻古书的老学究呢?——那怕遭受民警的抓捕也不愿离开卡拉特金。我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推断,很可能斯薇特兰娜在很小的时候,原本是个热爱上学读书的小姑娘,但因贫穷或别的什么特殊原因辍学了,因此,没能上学读书成为斯薇特兰娜心中长期存在的结。为了弥补童年的缺失,所以斯薇特兰娜一到莫斯科就选择从事书籍的买卖,这样至少在心理主观上能拉近自己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而卡拉特金作为研究古书的老学究,在斯薇特兰娜看来,属于学识特别渊博之人,能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应该是斯薇特兰娜最大的心愿——我想这就是斯薇特兰娜深爱卡拉特金的深层次原因。相比之下,奥莉娅先是离开卡拉特金,爱上一个研究生,后来又回到卡拉特金身边,并愿意与卡拉特金结婚。我个推断,可能奥莉娅更看重的是卡拉特金担任古籍部主任这个职位。因为在苏联,像卡拉特金这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僚,能在特供商店购买一些紧缺商品。
四是关于小说名字,俄语原文直译过来是《古书》。对于这个名字,我认为不是很贴切。觉得改成《书籍》更好一些。因为小说中斯薇特兰娜卖买的不仅仅只是古书,而是所有能赚钱的书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