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贯穿中心的三句,也是中庸的核心。简而言之,如同金刚经里说的“降伏其心”,人的念头如同河水,奔腾不止,源源不断,里面有时干净有时很多泥沙,人都有本来的性,它是什么都不掺杂能和天地万物合乎一致的天性,而人总是率性而为,这里的率性,可以理解为人有意或无意识的念头和行为体现,它是具有善恶的,绝对不能不辨善恶,让它率性而妄行,因为它是任性乱动的。所以,人要静思反观,主动去修正它,使它去恶从善,乃至止于至善,这就是修道之谓教。就像水里面有泥沙的时候要让它沉淀,变得澄澈明净,发大水的时候要止住。人修自身符合中庸之道,才能“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不是狭义的实在和诚信,而是能明心见性,心很澄澈,没有杂念,达到专一与清净的状态,就是诚,至诚的功夫也如织锦一样,是由日常的逐渐用功而成就的。后来提到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基础,对应现代社会说的“见多识广”,明辨是核心,明辨是探究和思考完建立逻辑的归纳和演绎,让它变得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笃行”,理论终究要用于实践不可,需在实践中体悟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提到的态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别人一倍努力能做到,你用百倍,别人十倍能做到,你用千倍,你能走这个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去笃行,虽然最是愚笨,最后必然会明白,虽然是优柔寡断的,最后必然会坚强刚毅起来。印象很深的是南师说:“我们须知孔子的思想,是保持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但不赞成复古,他是主张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势的变化,参酌古今之变,而建立人道文化的社会。”,历史上很多事例也证明了走复古、复辟、闭门造车的道路行不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要跟随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要融古汇今啊,做学问是如此,每个时期的对象和场景都有局限性,但也代表很小一块的意义,如同一滴水,也可汇入海洋,如同季羡林爷爷说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但这需要把知识从源头挖起,才有资格谈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