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去没去过的cafe坐坐刚好有拍摄小桌(笑)
“对我来说,社会学意味着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将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这就是社会学的任务。”——齐格蒙特·鲍曼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从未知道他或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在读完这本《将熟悉变为陌生》后,都会一秒爱上他的豁达和通透,选择找他其余的作品来读。我也不例外。在本书中,我感觉鲍曼已经把很多想聊的话题都聊透了。(这篇书评也权当一个笔记总结,并没有过多扩展阅读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失去爱的能力鲍曼指出,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与日用品的关系。在这个速食年代,人们追求自我发展与向上晋升,并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经营关系上。他们想要经营的关系,大概只是工作上的人脉拓展,而非私下生活的同好交往。同时,人们很怕投入,怕被纠缠,怕被束缚,但又害怕错过什么。这种患得患失使得人们的得失心很重,选择不开始及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这样对于个人交往和拓宽交际圈并无得益。想到之前读完的《低生育陷阱》,作者在书里说到现在有很多跟家人一起住的单身寄生族。正是他们选择在家里住,才使得他们的交往和婚姻前景未卜。事实上,造成当下婚恋环境不明朗的因素远不是单身族在哪里居住,而是他们的择偶观,乃至普通的朋友交往都难以正常实现。要想打破现状,太难。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主妇对整个家庭的贡献。她们没有把自己的劳动算进(投入成本)。家庭成员不该把全职妈妈/家庭主妇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家务工作也是有价码的。大家可以到家政服务中心走一趟,就知道请一个家政人员来做一次清洁家务需要的花费。为何女性如此慎重走入婚姻及家庭,她们有很多的思量。她们需要有可掌控的自我、相对富足(或者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条件还有双方家庭的精神支持。关系的建立说难不难,也不容易。需要双方甚至多方的维系。★被历史塑造的我们怎么塑造历史“我们不能逃避命运让我们面对的实际的选择,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性格问题。”鲍曼回答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当时被迫离开的德国的作家们。《不知归处》里面的茨威格,他是最有物质条件离开故土,到瑞士或者别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他跟《昨日的世界》一样,与罗德的妻子一样,频频回望。那些不复返的,不只是他印象中的奥地利,还是当时的整个环境。他忧心忡忡,患得患失。被汉娜·阿伦特批评他说那种没有未雨绸缪的犹太人。《黑塞书信集》当中的黑塞,则选择把自己获奖的奖金交予那些需要从德国离开的落难作家。就他个人而言,他并不需要那些名利。这些都是他文学成就上的加成,是他可以帮助别人的砝码。他不遗余力,让更多的友人作家能够安然离开,跨过危险。《魔术师》与《托马斯·曼:生活之为艺术品》里的托马斯·曼,他和家人借助别人之力,成功离开了德国。他还是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担心自己的作品在德国的销售,不愿意公开发声表达态度。他与大女儿艾丽卡、儿子克劳斯的意见相左。他们都是性格问题。这些都是他们的性格影响他们的选择。★写作动机为什么写作?鲍曼从奥威尔的回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他想如实地看待事物,找出真相,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使用。他亦希望把世界推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改变别人关于他们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而奋斗的想法。这就是鲍曼选择追随奥威尔的地方。世界发展得太快。人们总有很多不得不理解的新话题、新问题要去了解。想法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鲍曼想要靠着思考问题来解决问题。问题太多,想法太多,他就不可能停下来休息。“我不驱动思想,而是让思想自己思考。”★消费主义鲍曼略带愧疚地说,这个世界一点儿也没变好,自己一生的工作毫无成果。(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个句式,世界破破烂烂,xx修修补补。或许我们就是该找到一些能满足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事情。首先让小世界变好,也许个人看待世界的态度会变得好一些。)前面提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人与日用品的关系。这何尝不是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里面提到的占有型模式下的社会。在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者就是当中的成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创造新需求,就会继续繁荣。与此同时,我们得发现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就业市场上的商品。人们不是时常讨论35岁是道坎,面临被裁员被抛下的困境。目前的重中之重,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件人们想要的、可以营销的商品,增加个人在竞争中获得最多关注、名声和财富的机会。这点太难了。为何我们会关注到996、007甚至是过劳死的新闻,都是因为我们不愿看到自己成为被放弃的那个。为了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将自己改造成工作机器。这成了死循环。没有了工作之余的时间,谈何人际交往和长辈们期盼的结婚生子呢?★谁来做需要做的事?将自己改造成工作机器,那么会有保障吗?这个似乎很难下定论。“在可见的将来,情况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处境:我们需要用自己所有的私人资源来应对并非我们造成的问题。这是一个由必须自己做决定并为后果负责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关于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恐惧笼罩着我们。有时候我们在网上交流,像是在回声室,听到的是自己的回声。我们都在同温层。★如何是好困扰着我们的是,我们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我们正在剔除行不通的方案,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我们看着比过往几十年几百年都要安全,但我们无法平息内心的不安全感。我们似乎已经有某种“认命”,事情不再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像极了《不知归处》里那个转动了好久地球仪的茨威格,他问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还有别的去处,答案显而易见。)“世界注定要完,但每个个体都必须在这场社会的衰亡中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鲍曼从来就没有带着正确答案来解答一切问题。没有答案能告诉人们如何阻止注定要完的世界不会完结,继续繁衍生息下去。也没有标准答案建议每个人具体该怎样工作生活。他只是给出思路,留下线索或引子。具体的路,个人的选择(性格问题)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毕生都要思考,都需要操练。我们此生就努力做好每天的工作,认真生活,记录下经验和教训,留待后人翻阅和理解吧。如何使世界变旧为新,要的是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心开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