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通过解释什么是乡土社会,阐释了中国人那些根深蒂固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读过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乡土的本质,那就是“粘滞”。
对土地的粘滞让我们一生故土难离。中国是农业国,人要向土地讨生活。土地动不得,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人也自然动不得了。费老说:“人就像植物一样,在地上生了根。”就算要离乡背井,我们也要带上家乡的一点儿念想。费老出国时,家人给他的箱子底下塞了一包老家的土,告诉他,水土不服或想家时,就把这东西煮一点汤吃。完全不流动是不现实的,但人们“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就像书中所言,在外去世的人,其家人会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出门在外,我们心里总有浓浓的乡愁。落叶归根,更是印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信念。
对亲缘关系的粘滞让我们倍受人情压力。中国人历来重视人情。人们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自己的亲缘关系网。处在这个网中的人总会“我帮你一个忙,你欠我一份情”。在费老看来,这种“相互拖欠着的人情”,造成了亲缘关系的粘滞。粘滞会让人感到温暖,也会带来压力。毕竟过分繁重的人情债,会让人吃不消。自己欠了别人人情,总会想方设法找个机会还个更大的人情回去。亲缘粘滞还会让规则失效。费老发现,很多人不会找亲戚借钱,因为对方还不上的话,人们碍于人情也不好意思催,只能吃哑巴亏。人情或是让我们不堪重负,或是排斥法理让人蒙受损失。
对既定模式的粘滞让我们追求稳定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不需要寻找新活法,只要粘滞在既定的生活模式上就一本万利了。一个人将来会做什么工作,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也就是说,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商人的孩子还是商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祖辈那里获得并复制生活经验,很少会主动寻求改变。另一种既定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男人不常在家,因为回家守着老婆孩子的男人会被认为“没出息”。男人回家后,如果觉得女人有些事儿没做好,还会闹一场。某种程度上说,稳定让人感到踏实,但也会成为发展的阻力,让人失去成长的机会。
乡土性的粘滞让我们拥有了很多可贵的品质,比如踏实、肯干、守信等等。但这种粘滞,也会让我们受到乡土性的束缚。于是,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要适当从这种粘滞中挣脱出来,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