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以视作《想象的共同体》的延伸与拓展,相较于前作构建理论框架的尝试,《比较的幽灵》更关注国别经验的填充、民族主义历史的生成过程和某些具体细节的描绘,也更直接地聚焦于东南亚地区。这一地区内部极高的异质性、20世纪迅捷的社会变化和区域研究学科本身的特性,使之成为观察民族主义(尤其是典型的殖民地民族主义)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安德森声称,本书的核心主题在于梳理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家研究、区域研究和理论的关系,其精微而富有文学性的历史叙述值得肯定,但若读者因此想看到一个由理论统摄经验的结构,或许不免失望。相较而言,第一部分民族主义的长弧更多是与后面三部分平行的一种理论性反思。自由序列和约束序列的对举,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大约自由序列代表一种标准化、多重性,穿透时空、新型表征的“想象的身份”。约束序列则是一种被划分的、排他性的逻辑。自由序列塑造共同体内部的认同,约束序列则将人们切分开来。“晚近的民族主义想象”则指出现时的“我们”不断给存在赋予民族性的意义的过程。“远距民族主义”既是对东南亚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前全球社会问题的前瞻,在本书中尤为突出地表现为“去往他国的本地人”如何促进本地的民族主义的问题。李夏菲老师在东南亚政治与社会课上告诉我们“国无大小”,这一平白的道理在接触经验材料时变得深刻。前段时间的我也在思考东南亚问题,是陷入了某种“意义危机”,而今不得不再思考,当我们纯粹以国土面积或者所谓的国际影响力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要时,是否陷入了一种先在的误区?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而不是俯瞰地球仪的上帝。东南亚对我们而言也不只是一个风情异域或政治邻国,如新加坡、东帝汶这样的“微型国家”,其经历也足以透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某些典型性。东南亚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当代的中国人对他们却显得似乎无比疏离。“比较的幽灵”对这里的观察者而言是三重的:来自东南亚,来自西方,也来自中国。作为交往历史长于西方殖民历史的国度,我们对东南亚理应有层次更加丰富的探求。回归文本,本书二三部分虽然在标题即言明国别和比较的方法差异,然而其偏重点亦有不同:前者重于民族主义发生的历史,后者则偏向思考这些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并涉及更加广泛的政治学意义。有几项内容是值得注意的:华人移民的作用(有趣的是,当他们被指出与“母国”的联系时,中国对此似乎眩然未觉)、民族与阶级问题的纠缠、殖民/帝国本身对现代民族的塑造(外部的和内部的)、(不断替换的)宗教和语言的高度作用、大量基于小说的分析。与民族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概念是民主,不可否认,作者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执念让其东南亚历史叙述带上了些许目的论的色彩,但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对于最“极端”的独裁政权,本书还是能给出较为冷静中肯的分析。相较于欧洲、中国这样在前近代已经孕育出民族-国家雏形(因而民族主义的产生显得更加内生、浑然天成,或只有边缘地区存在争议)的案例,东南亚更加直观地展现了一个破碎的地区,民族主义如何“被建构”、民族如何“被想象”的现代过程。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的动荡过后,尽管它们在民族主义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距离完满的梦想(民族-国家的典型)仍然很远。又或者,如果放下这种历史同一性的前见,也许这种族群间的冲突与重构,才是东南亚的本来面目?安德森写作本书20年之后,这片地区仍在快速变化,这些问题仍然有待我们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