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张红军所译的这本由诺伦·格尔茨写下的《虚无主义》,才发现张志伟在中译本序言中的困惑是所有人的困惑。因为即便诺伦·格尔茨已经最大程度地解释、说明、比较、论证,也依然无法完全把虚无主义是什么说清楚,但是诺伦·格尔茨在《虚无主义》中把为什么说不清楚说清楚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诺伦·格尔茨写下的《虚无主义》有点集大成的感觉。因为整本书都是在通过回顾一些哲学家的历史来回溯和掰扯虚无主义的演变和本质。其中提到“苏格拉底与洞穴”,并通过苏格拉底的哲学观阐释了苏格拉底想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虚无主义,当然更希望我们反虚无主义。
有同样哲学抱负的笛卡尔也是如此,也在尝试鼓励他(她)人质疑并最终拒绝其信仰的基础,也就是成为一个反虚无主义者。但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是一个指控他(她)人虚无主义的反虚无主义者,而笛卡尔是一个指控自己虚无主义的反虚无主义者。在这个比较上,诺伦·格尔茨的辩论和分析可谓精彩绝伦。
紧接着诺伦·格尔茨又提到休谟,也就是那个坚称比起理性更相信经验的哲学家。面对虚无主义,他投降了,认为虚无主义不可能被克服。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和笛卡尔好不容易从启蒙层面和自律层面找到克服虚无主义的办法,没想到被休谟给拆台了。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诺伦·格尔茨特意提到:“尽管休谟乐于停留在他的虚无主义暖袋中,但他启发了其他(她)人去抛弃他(她)们的虚无主义。”也就是说本质上,休谟跟苏格拉底和笛卡尔一样,都是反虚无主义的先驱。
当然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康德登场,自然又是新一轮大辩论。康德谦虚地称,正是休谟把他从其“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但他也说了,我们不可能像休谟曾经尝试过的那样,以经验作为起点,因为经验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创造的东西。
就这样,康德不断掰扯,不仅用“没有一个外部世界,我们就没有一个可体验的东西,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不会存在”驳斥了笛卡尔的唯心主义,还超脱了鸡与蛋的悖论。而正是因为康德克服这种虚无主义的努力,竟然成就了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雅克,让其笔下的“虚无主义”一词天下皆知。
当然在这个部分中,苏格拉底和康德再次被重提。于是发现一个可怕而有趣的跳脱,就是康德让我们远离了我们所谓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认为获得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又让我们接近了我们所谓的“生存论虚无主义”(相信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迎来了“尼采诊断”,关于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他强调那是“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过程中,诺伦·格尔茨用很大的篇幅论证了尼采思想中社会和虚无主义的关系,也就是为避免社会毁灭的代价导致虚无主义加重了。
到此为止,虚无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依然一头雾水。但是细品哲学家们对于克服和厘清虚无主义的过程,总让人觉得那些伟大的灵魂也有常人的烦恼。“成为你自己!”注定是一句迷人而难以做到的事情。
当然从讲清楚这些大哲们在虚无主义问题上的挣扎后,诺伦·格尔茨似乎才渐入佳境,开始讲虚无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即便我们看完仍然心存迷惑。比如讲到“虚无主义对悲观主义”,直言悲观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又如讲到“虚无主义对犬儒主义”,论证了犬儒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再如讲到“虚无主义对无动于衷”,但无动于衷也被认为不是虚无主义。
什么意思呢?可能没太系统性了解过过苏格拉底、笛卡尔、休谟、尼采等等这些大哲们的思想,很难理解为何诺伦·格尔茨会得出这些判断,但这也无妨,因为跟着诺伦·格尔茨的脚步,我们感觉到自己先前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彻底被颠覆了。
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搞不清虚无主义到底是什么?因为它远非一个笼统的定义能概括的。就如诺伦·格尔茨在书后的词汇表中写道:“我真想把这个复杂的观念简化成一句话,以便能写到本书的封底上。”
不过这并不等于诺伦·格尔茨放弃了追问,而是他始终变换着视角去认识虚无主义。最惊艳的是“拒绝”的角度,由此也引入存在主义,同时萨特、波伏娃、加缪、海德格尔这些离我们更近的哲学家被一并引入,当然也是连带思想和著作一起辩论。之后还提到后现代主义,探讨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
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谈论虚无主义在何处?在家的虚无主义中,诺伦·格尔茨看到了父母们的盲目性;在学校里的虚无主义中,诺伦·格尔茨谈到了顺应社会和批判社会的优劣;在工作的虚无主义中,诺伦·格尔茨谈到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点的同时,也强调“我们只能接受他”。
总之,从第五章开始,诺伦·格尔茨开始结合当前的现实追问虚无主义到底是什么?提到了卡夫卡、谈到了柏拉图,更重要的是还引入了阿伦特,重新走上克服虚无主义的路途,提出用反自杀的方式去抗击虚无主义。
而第六章是诺伦·格尔茨的展望,当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展望,也就是何谓虚无主义的未来?重点阐释了“自由的国度和虚无主义的家园”,“技术与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抗击虚无主义”,同时还提到离我们最近的“算法”,但是依然只给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的描摹。
至于回到操作层面,虚无主义到底是啥?好像依然不那么清楚,但是我们却顺着诺伦·格尔茨的脚步,找到了辨识的方法,寻出了辨识的方向,而回到我们自己,如何摆脱虚无主义这个“铁笼”,仍然需要自己去努力。毕竟诺伦·格尔茨只给出了笼统的药方,而到底怎么配比?如何煎煮?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而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和指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