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一次机会,我接触了日本的治愈文学。当时只是在书店里翻看了篇幅不长的小说,并没有注意细节,甚至都忘记了书名和作者。但是漫不经心能换来一下午的心情平静,着实是惊喜。我大概当时用手机搜索了相关的书籍吧,所以后来我被微信读书的大数据推荐了日本作家青山美智子的《星期四,喝可可》。带着好奇心,我开始阅读。
整本书由12个小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中出现的新人物就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阅读的连续性非常高。作者着重于描述的是每个人的内心柔软,对缘分的珍重,对自己和对自己在乎的人的温柔——这些就是治愈小说的重要构成要件。书名叫做《星期四,喝可可》,最直接的原因是有一位擅长英语的日本姑娘每周四下午都会到云纹咖啡馆点可可喝,边喝边阅读英文来信,那是她在澳大利亚的好友寄来的。由这个习惯牵扯出来了岁月积累的友情,不被看好却也真挚的爱情,还有像可可一样苦涩又甜蜜的暧昧,还有一位和这些人物多少都有关系的“老板”。书中的情节似乎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映像:我也在某个周四下午,去一家咖啡厅,点一杯可可,阅读这本书,续杯之前就能读完,被书中温柔的细节感动,工作和其他生活中的繁琐带来的烦恼和压力暂时被封锁,我被治愈。
其实我也曾经像可可小姐一样,每周固定时间去固定的咖啡厅,做的事情也和学英语有关。我在大学的时候,每周六下午去校园旁边的雕刻时光咖啡厅,点一杯热饮,学英语,要么读英文书,要么带着耳机用电脑看电影,要么写英语作业。我并不是英语专业的,但是我喜欢学英语时的自己。那是我度过的美妙的一人世界,是让我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嘴角上扬的暖色调的故事。
我开始工作之后,还是保留了去咖啡厅学英语的习惯,只不过我没有固定去的咖啡厅了,也从来没有固定的饮品。在这些人来人往的地方我没有遇到美丽的邂逅,也没有品尝过让我喝了还想续杯的饮品。然后我又去上学了,在英国的学校里的图书馆一楼,我每每学习累了就会去坐一会儿,依旧点一杯热饮,看落地窗外的光线慢慢暗淡,外面从下午到傍晚,耳朵偶尔抓取到身边的人路过不小心碰到我时说的sorry,或者是问我对面的位置有没有人坐。开始只有我自己,后来有了朋友一起喝咖啡,图书馆一层被闸门隔开,里面一片安静,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外面热热闹闹,以咖啡代酒,觥筹交错,热烈地讨论着什么,镜头拉远,去掉声音,依旧是暖色调的故事。
等我留学回来,我还是保留着去咖啡厅学英语的习惯。我在深圳住的第一个地方楼下有一家小咖啡厅,老板做的手冲咖啡非常好喝,她家的狗狗有时候就在门口趴着,来了熟客她也会站起来舔舔你的腿。我几乎每周都会花一个下午在那里,咖啡厅外面是热闹的城中村,当地人说着我听不懂的粤语,里面是弥漫着咖啡香的安静,我的书和电脑大概都染上了香气。
但是后来我男朋友,后来成为了我老公,搬来深圳和我一起住,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房子,于是只能搬走了。来到了新的小区,周围也有不少咖啡厅,但是基本上都是连锁店。里面有很多人在埋头做事,但并不是慢慢悠悠,而是巴不得快点再快点。咖啡机不停地嘶嘶,搅拌机也不停地嚷嚷,一杯接一杯的咖啡、奶昔和其他饮品被放在台子上,人来人往点餐取餐。这样的咖啡厅不再是治愈我的地方,我反而感到更焦虑了。
于是我干脆宅家,把卧室的一角改成我看书学习喝咖啡的地方。每天固定时间在这里,准备一杯咖啡或者茶,看书学习看剧。要想治愈自己,还是要自己努力呀。我把这个角落的一切都变成了淡粉色,从桌台上的皮革到iPad和蓝牙键盘甚至耳机,都是淡粉色系的。护眼灯的灯光打在这一片粉色上,更添一分温柔。也就是在这个治愈我的角落,我邂逅了青山美智子的另一本书《星期一,喝抹茶》。抹茶书和可可书都是治愈风格,可可书里出现的配角在抹茶书里也有了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日本治愈文学最打动我的,依旧是暧昧、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柔元素。贯穿始终的,永远是温柔。也正是这一杯温柔,让这些在快节奏城市中经常被忽略的情感和内心活动,被记录,被传播,被接纳,被治愈。
我还会继续寻找我可以经常去的咖啡厅,但愿我能在深圳找到像“云纹咖啡馆”一样治愈人心的地方。但是在那之前,我会在我自己家里温馨的读书角继续阅读,学英语,温柔对待我自己。如果我没有在书店第一次邂逅日本治愈文学,大概大数据也不会给我推荐《星期四,喝可可》,我大概还会把我从大学开始就一直有的一个治愈自己的习惯当作理所当然,也不会想起那么多惬意的午后,也不会再在同一个阅读app上被推荐《星期一,喝抹茶》。我以后还会继续阅读这样的治愈文学,正是因为每天都太快,刚性比柔性在工作生活中更被看重,才需要时不时阅读一下治愈文学。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里,刻意地放慢脚步,主动拥抱温柔,休息好了再继续赶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