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能从别人身上,也从自己身上,看到那种对自身所造成的苦难的无动于衷,这种无动于衷,无论如何改头换面,都是一种可怕的、永恒的残忍……”
1926年春天,奥本海默来到科嘉西岛,在连绵的暴雨、雄浑的山脉间他初次读到《追忆似水年华》;在此之前他几乎已在与复杂心理问题的战斗中惨败。在这之后,奥本尝试不再困囿于对自身冷漠的痛苦中,而是去“钦佩那种几乎无所不能却又面露悲情的人”。
纵观奥本海默的一生,天使的悲悯、超群和魔鬼般的激情、冲动在他身上剧烈搏斗;他诞生于充满新希望的年份,在理性主义和进步的世俗人文主义中成长,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灭绝人性的战争和接踵而至的冷战,他的成就让他摘得最荣誉的桂冠,也遭受最严厉的政治迫害——“罗伯特·奥本海默致力于社会正义、理性和科学的人生征程总让人联想起蘑菇云下的遍野横尸”。
童年时代,奥本海默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早熟和博识,这带来的离群导致他在营地被男孩们泼上绿油漆、关进地窖。这一经历似乎预示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他永远因为过人的聪敏成为离群者,又因离群和对人类的关切殉道。多年以后,当他成为声名卓著的物理学家,依然与当时甚嚣尘上的麦卡锡主义背道而驰,他的远见被狂热淹没,最终他被流放,这一受难经历最终也引起巨大的抗议与反思。
阅读这本传记的痛苦之处在于目睹沉没——如同读《昨日的世界》,先明白泰坦尼克号已沉没,再从头寻找黄金时代的起始。在很多时刻我惊愕于他的先知性,但更多时刻我感受到奥本海默只是一个备受折磨的人。他的遭遇似乎暗示着现代性的隐忧,科学家被排除于政治决策之外,冷战时代个体公民面对巨大官僚国家的无能为力集中展示在奥本海默被秘密审查的会议室里。在他逝世之后,骨灰在家人的目送中沉入大海深处。多年以前,他第一次骑马来到新墨西哥州连绵起伏的山脉间,看着同样无边无际的雨水轰然坠下。也许奥本海默最初和最后的自由,都栖居于他深爱的自然间;而他在人群中度过的大半生,也做到了“……我们都不富有。但就责任而言,我们俩目前都有能力帮饥饿之人减轻他们最难挨的痛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