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第四生存者一起读书,共同进步。
上学时,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学生:天资平平,学习十分刻苦,但成绩却乏善可陈。
这让我想到一位历史人物:大汉“飞将军”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诗句刻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汉名将形象,却让我们对李广产生误解:李广一辈子都在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然而很遗憾,事实上李广打仗似乎仅凭一腔热血,甚至盲目蛮干。如果我们将历史记录抽丝剥茧,就会发现李广屡屡关键战役“掉链子”,且损失惨重,影响恶劣。
让我们还原一个真正的李广。
一、武艺高强,出身武将世家。
应该说,李广个人能力是没得说的。李出身武将世家,“世世受射”,打猎时曾把巨石当作老虎,一箭射中,箭杆深深嵌入。又有“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的记载,足见其箭法精准、武艺高强。“七国之乱”时,李广作战骁勇,夺取敌方军旗。但李却擅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印,这在汉景帝刘启看来是投效梁王的行为,因此没有奖赏李广,而将李调去上谷等边境郡作郡守。可见,李广似乎缺乏心机,不懂政治,不愿参与官场的尔虞我诈。
二、雁门反击,关键时刻拉胯。
历史材料1:《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这段故事脍炙人口,上半年还有人向我津津乐道。乍一看这段,似乎是在写李广艺高人胆大,被匈奴俘虏后竟然还能夺取弓马逃出来,但深究下来,这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却疑云重重:史官是怎么知道李广被俘,放在哪里,怎样装死,怎样跳到匈奴骑兵马上并夺取弓箭跑出来的这么细节的问题,除非史官在现场,否则根本没法如此精确记载。我认为相关疑点有三种可能:
可能性1:史官在现场。有可能吗先不说打仗带不带史官,就算是带了,匈奴军队还把你抓俘虏了,然后让你像没事儿人一样记录
可能性2:匈奴骑兵找到史官说的。千里迢迢找汉朝史官口述吗闹呢匈奴骑兵闲的啊那是不是匈奴史官记录的匈奴自己都没有修史呢!就算匈奴有职业史官,先记录完,再想方设法翻译过来并传给汉朝史官这个可能性我觉着也微乎其微。
可能性3:李广自己讲述,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最大。但这是一家之辞,怎么说怎么有。我不怀疑李广人品,但一万骑兵全军覆没,就他老哥一个逃回来,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以汉武帝刘彻的脾气,砍他十个来回都有可能。李广编造出个人英雄主义大逃杀的故事,也许会让皇帝消消气,也让皇帝考虑“这是个人才”而手下留情,属于人之常情。
雁门之战,是史料记载的李广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以惨败收场。这次战役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完全掩盖掉李广之前的勇武形象,以至刘彻将其罢为平民。
客观讲,刘彻已经网开一面了。这么丢人的失败,官兵都死光(或被俘),剩个光杆司令跑回来,换作任何一家封建军队,杀主将给官兵家属和满朝文武一个交待,都是很正常的。但刘彻只是将李广罢官为民,无非是看在李广多年对匈奋勇作战的份上。
真的,像汉匈这类边境战争,一百个小规模冲突的击溃战,都不如一个战役级别的歼灭战效果好。可惜李广前者“以力战为名”,到了后者却被别人整建制歼灭,关键时刻“掉链子”。有一些学生:平时考试名列前茅,但一到中考、高考就发挥失常。李广,何其相似!
然而在史学家笔下,这场惨败被一句“亦为胡所败”轻飘飘带过,怎么做到“一万骑兵,有马,一个没回来”更是装聋作哑,却在逃出生天部分写得栩栩如生,免不得让看官误以为打了胜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