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一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让人“谈之色变”——尤其是对临终患者而言,更像是一块不可触碰的逆鳞,愤怒、焦虑、恐惧伴随左右,形影不离。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段旅程,那死亡就是人生的终点,我们不知道会在哪一站下车,而临终患者像是被某种力量裹挟着在某一站离开,走向一个所有人都不愿意选择的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医生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病人的想法、意见和偏好无足轻重。当医生提到疾病和死亡,往往语气委婉、语焉不详,甚至医患双方“串通”起来,想方设法的回避死亡的话题。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撰写的《直到最后一课》对医生的一言堂和医患双方的隐忍态度发起了挑战,重申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和走向临终时所拥有的个人权利,让人们注意到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也改变了主流的诊疗态度和临床实践。罗斯博士出生在瑞士,是美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在1965年秋天,有四名芝加哥神学院的学生请求罗斯博士帮忙开展一项关于死亡的研究,他们在达成共识后决定以临终患者为师,访谈走向生命尽头的患者,观察他们,研究他们的反馈和需求,做出相应的评估,最终把这项研究的开头部分编撰成此书。在这项研究的访谈中,罗斯博士发现,所有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有些人是被明确告知的,有些是间接得知的,不管怎样,病人最希望的还是医生能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病情。如果病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或者其他“绝症”,对病人直言不讳还是避而不谈,这是个问题——医护人员和驻院牧师对此倍受困扰,但罗斯博士认为,这个问题的两个选项并不冲突,真正该考虑的是“我该怎么以适当的方式把病情告诉病人?”什么才算适当的方式?又该如何帮助患者做决定?答案取决于两个要素,即面对绝症与死亡的态度和能力。毕竟,如果连医生都不能从容面对死亡,又怎么向患者施以援手呢?罗斯博士把这些重病患者的心理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与自我封闭、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细致地描述了这些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的情绪状态,心头的恐惧和焦虑,对生的向往和希望。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激励人们,不要躲开“痊愈无望”的病人,而是走进他们,帮助他们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我们无法改变死亡,但是可以改善生命的质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