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很少看散文,纯文学作品一直是我的阅读盲区。主要是因为我习惯于寻找逻辑关系,这一套在散文中并不适用。但是,当我开始阅读《冬牧场》时,一旦进入场景和角色的描写,便可以慢慢跟随作者的视角转移。此时,我无需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因为作者通常只是描述现实或现象。我们可以揣摩她的观点和态度,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生命力的敬佩。这种生命力首先在牧人与严寒天气的抗争中体现。书中,居麻一家是哈萨克族,他们年复一年地在各个牧场间转移。特别是在冬日的极寒条件下,他们仍坚守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方式。特别有趣的是,他们所使用的很多御寒物品,如保暖的羊皮、修葺冬窝子的羊粪、当作燃料的牛粪和羊粪等,都是来自大自然。这种用大自然的物品来与大自然抗争,可以看出人类从幼年时期开始,面对大自然的不同环境,逐渐成长的集体记忆。
其次,在加玛的命运中也能看到生命的力量。作为居麻的二女儿,19岁,从初中辍学后就跟随居麻夫妇一起过着游牧放羊的生活。因为姐姐绘画天赋高, 她不得不扛起家庭赋予的责任。这在外人看来不适合女孩子的游牧生活,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在练习学校的体育运动,背诵在学校时背过的课文,怀念学校生活;也用心编织毛毡,把家里布置得温馨漂亮;她仍然希望能去打工,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不能说加玛对命运是否有所抗争,但她一定有所期待。这份期待同样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第三,熊猫狗产崽的过程也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熊猫狗是居麻家的宠物狗。在冬日极寒的情况下,它先生下了4个小狗。我像作者一样,充满了怜爱,想要为它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但这可能是人类自认为比其他物种条件稍强的一厢情愿,长年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居麻对此不以为然。最终却证明,小狗们生命力非常顽强。它们不仅护住了自己,还在调节好身体后继续产下了2只小狗。这样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正如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游牧生活需要那些生命力更顽强的动物。
除此之外,关于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孰优孰劣的思考,例如居麻为何选择游牧生活,他常常会说如果当初还在县里,就会过另一种生活;加玛对打工的向往;大女儿回来之后略显生疏的一句话描述,都可以作为个人对这个命题的分析例证。无论作者如何看待这种生活方式,她都用笔忠实地记录了这段游牧生活的经历。李娜能够深入生活的一线,身体力行,融入那个家庭,所以也才能写出这样真实温暖的文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