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宋俐娟译的版本。尽管出版社听起来不常见,但对我的阅读体验完全没有影响,感觉相当流畅。
作者描述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中存在的许多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所拥有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是适宜的,但并不代表在所有的环境中都是适宜的。就像《乡土中国》中的文字下乡一样,乡下人和城里人被对比,乡下人因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而不明白如何应对汽车,就好像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样。在一个国家中,城里人和乡下人因为接触的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更不用说不同民族之间了。我们接受的文化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我们不去接触和学习其他人的文化,我们就没有权力来评判别人的文化和行为是对还是错。当我们身处相同环境时,我们未必比别人更擅长某些事情。
书中描述了日本文化强调群体的利益和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对中国人来说,更接近日本人而不是美国人。天皇更像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一个日本文化的载体。我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不是为了天皇个人。天皇的意愿就是我的意愿。这种集中的意愿是否能更有效地让日本民族团结起来,更容易实现某个目标呢?我想起最近读的《大医》,虽然是小说,但里面描写了共济会传递消息的方式,将文件藏在天皇御影的相框里,因为日本人非常尊敬天皇,没有人敢拆开来检查,每次都能顺利通过。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有些难以置信。一方面,这说明了日本人确实尊敬天皇,甚至尊重他的照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肯定发生过;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日本人民对天皇的尊重已经深入其他国家人的心中,成为一种历史印象。无论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主义,没有绝对的对错,日本不可能没有个人主义,美国也不可能没有集体利益。
在等级制度上,中国更像日本,因此当我读到这一内容时,更多的是将自己代入日本人的角色,而不是美国人的角色。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和登记制度下的吃穿用度标准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也是存在的,但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个规律下,美国反而不按照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演变。美国人的文化更多地继承自欧洲,他们缺乏从部落到封建制度的发展,这也是大家对美国人不了解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美国人觉得日本人奇怪。当我理解“各得其所”这个概念时,我想到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是否是大自然已经安排好的,每个国家的位置是否也是?但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但只有我们打开盒子,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如果能够完全实现各得其所,那么是否就像“善万物之得时”一样,永葆青春?但是日本人无法制定一个完美的各得其所的制度,也无法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或许,各得其所不是我们人类能够达到的顶峰,是我们无法企及的规则。
本书提到日本社会是一个讲情义的世界,中国和日本的差异在于,日本强调恩情,强调“忠”、“孝”、“诚”等方面,而中国更多强调“仁”。我很喜欢“推己及人”这个表述,还有“克己复礼”“本立而道生”。书中有一个老师为了自己名份的情义而装懂的例子,我想到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尽管这句话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但并不妨碍现代中国的教师偶尔会装作懂得,这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每个国家的社会都有不同性格的人,他们只是处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因此需要利用适合本国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干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如果像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说,本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本书也能一窥美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弱点。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因为国家和民族的不同而脱离这个地球或宇宙。我们了解和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弱点,并不是为了攻击它们。我们最终都属于同一个时代的群体,在共处一个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了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