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勋老师的六个世界很有特色,是循序渐进的。但看完引言后,我发现我最先走进的是性情的世界。正是因为看到作品后对名家的个性有“同气相求”之感,才有迫切临写的愿望。我想,书法艺术于人,首先要先打开感性世界的大门。
“有了性情,书法就有了温度”,我想这就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方老师将书法与古琴并论,说古琴与书法的修习都是特别的,二者都是修心养性的终身教育。同时将书法的书写过程与古琴的演奏过程做类比,感觉很恰当。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无论类别分出多少,它们的根本是相通的,因为根基是同一个,不同类目只是文化体现在外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修习什么,最终都能在各处找到通感,才是徜徉在传统文化里的顶级享受。
书的最后讲临帖,总算是解了我最近的一些困惑。方建勋老师说,“真正能让你书法技艺精进的临帖,不是变成一台古人的复印机。书法临帖,是要揣摩原帖的笔法动作。临帖,重要的是学习笔法动作,而不是写得与原帖相像。”“一个人学习书法,一开始临帖临得和范本不像,是因为笔法动作没学会。渐渐地,笔法动作学会了,熟练了,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也靠近了,就临得和范本越来越相像了。”“接下来,你会进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那些牵丝映带的小细节,并不会与范本非常相似,但精神、气韵、力度会和范本越来越接近。想写出精神、气韵,你得沉着痛快。但是,只要沉着痛快地临帖,细节上就会有所偏离。反之,只要一抠细节,盯着小处不放,就难以沉着痛快,气韵自然就会缺失。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不是临得不好,反而是上了一个台阶。”
这本书读来真是收获很大,不只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对具体操作方面有直接的帮助,还将书法艺术引申至更广泛的文化、哲学领域,让人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书”和“字”,这是很难得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