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有一篇叫做《魔鬼》的故事。年轻时,主人公伊尔捷涅夫与农妇司捷潘妮达约会,为了“健康”。后来,他选择与一个身份地位更相称的女人结婚。然而,他却无法忘记与原来的情妇之间的野合。理性和欲望开始交战,他试图摆脱,但最终被欲望俘虏。故事的结局有两个,一个是男主人公自杀,一个是杀死司捷潘妮达。我都不喜欢这两个结局,认为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庄园里的男女私通现象不少。庄园主要找姘头时可以直接找村里的伙计帮忙牵线搭桥。男女对于野合的事似乎有一定的容忍度。这种氛围与男主人公固执却软弱的理性相矛盾。他坚持做一个正派人。在未结婚时,他可以找“为了健康”但结婚后就找不到理由了。因此,“引诱者”和被引诱者之间,必须有人要死。
在克洛采的奏鸣曲中,男人怀疑妻子不忠,最终杀死了她。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仍在发生。主人公看着妻子躺在棺材里,他说他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我,因为我的行为,导致她,一个原本可以活动的、有温暖的活人,现在变成了一具无法活动、苍黄、冰冷的尸体。这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无法挽回的结果。只有经历过这种事的人才能明白……”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那些犯错却无法修补和弥合的人,是否都会被这种情景所触动,想象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会有多好。但对于那些可能犯错但尚未来得及犯错的人,看到这段话是否有所感悟呢?也许,世界上会减少很多懊悔之情。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主人公在生病前一直努力工作,目标明确。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他在公事和私事上都有明确的原则。他非常幸运,所有事情都处理得不错,工作顺利,家庭生活虽然不够美满,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都是如此呢?只是,并不是每个人像伊凡·伊里奇一样幸运。
伊凡·伊里奇生病后,一切都变了。生病,尤其是绝症,就像一面催醒之镜,揭示生活的真相。没有人愿意关心他,除了一位男仆。同事们只在意职位的更迭,家人虽然不希望他死掉,但如果无可挽回,病人在临终前的痛苦和挣扎也是难以忍受的。
伊凡·伊里奇发现自己之前的生活走错了方向,极少有正确的时候。但是,每个人都会过着以前这样的生活,现在这样的生活,未来很有可能还会继续这样的生活。对于正确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呢?
男女之情可以是魔鬼,名利欲望也是魔鬼,除了魔鬼,还有什么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