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是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认为是文史批评三大名著之一,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学论著之一,被视为最早用中文撰写的综合性文学批评专著。它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的经验,继承并发扬了前人文学理论的丰富遗产,在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中国文艺理论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艺理论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早在9世纪初,它的部分内容就开始在海外传播。除了英、日、韩三种译文之外,《文心雕龙》还有其他语言的译文,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包括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和俄文等,其中英、法、意、西有全译本。在英语世界,《文心雕龙》不断被翻译和研究,吸引中外学者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加强了它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地位。
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奋发,热爱学习。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娶妻生子,而是与沙门僧人一起生活。十多年后,他精通了那些经文,将它们分类整理,并为它们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保存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刘勰在政治上廉洁正直。当他担任东宫通事舍人时,他向皇帝建议祭祀天地应该与祭祀太庙一样,只用蔬果而不用牺牲(牛、羊、猪)。皇帝下诏命尚书讨论此议,并最终按照刘勰的建议处理。晚年,他出家为僧。
刘勰在32岁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最终受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将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要求作家要勇于创新,强调“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他还强调任何变革或创新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指的是对文学的常规的了解:“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洞晓情变,曲昭文体”,才能够创作出新意的作品。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能够取得长足而健康的发展。
刘勰能在距今1500多年之后提出这样的精辟修辞理论实在令人难得。他对修辞的论述不仅理性阐释,还涉及言证、事证,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也关乎作者的思维、气质、素养和才情。他可以从美才、美德、美情和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所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点。他承认“情动物感,心情也会动摇”,“情以物兴,所以意义必须明确雅致;物以情观,所以辞必须巧妙而华丽。”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析情感和采用修辞的理论,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受世情的影响,兴废与时序有关”。《文心雕龙》这本书无所不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系。《文心雕龙》的论述语言十分精练深刻。直到今天,《文心雕龙》仍然是研究先秦至六朝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