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笔记整理自2020年暑假陪好友读《苏东坡传》时的部分批注。可能有朋友之前也读过这本书。之前读《苏东坡传》是出于爱好,读到林译苏东坡的几篇词非常喜欢,就又读了很多林语堂的作品。但时隔五六年再翻开,面对迎面而来的大段褒奖,我产生了逆反情绪。如果只读《苏东坡传》,可能很难意识到林语堂把苏东坡捧得很高,但如果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再读就不难发现,内容很丰富,但观点不客观。于是读到林先生写王安石一节时,实在把他批得一无是处,我的好奇心又推着我查证。在读了《王安石传》,以及部分相关历史资料后,我认为林的观点过于偏颇。最大的问题在于说王安石变法需要为北宋失败负责,王安石是罪人。事实却是,虽然王安石变法一直遗留到北宋后期都没有解决,但变法确实实打实增加了北宋的收入。从结果来看,变法只是加剧了北宋已经存在的问题,却并不是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至于梁启超的《王安石传》,相比林语堂的文人身份,他主要把大部分人不赞同的王安石变法捧高,突出变法取得的成就,以此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再来简单说说我印象中的王安石。他其实更像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本来有能力可以改变,但是因为他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人民的了解,反而做砸了。王安石的理想超前于当时的历史实际,想在不增加税收的情况下提高国有经济水平,包括增加民间收入发展经济。而当时他的对手司马光(没错,其实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才算玩跷跷板的一对人物)的思路就是有别的方面需求,就必须缩减其他开支。他们谁上台前基本取决于上头想要做什么。所以王安石本来有机会大展身手,但当时信息的滞后带来的结果可以说是有些灾难性的,上层压力转嫁到最底层,同时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变法自然会遭到所有人的抵制。又提到宋代文人气节,为掌握发言权实现抱负而争我觉得是合理且能理解的。司马光、三苏一派和王安石到最后都忘了本心,人才青黄不接,加上王安石变法导致权力缺乏制约,也没有考虑生产力,最终效率低下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或许读历史的乐趣就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从镜子里看到不同的内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