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把德·波伏瓦小姐和萨特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虽然前言中指出,过去的传记和舆论都将她们两者紧密捆绑在一起,但这本书似乎旨在打破这种观点。然而,波伏瓦在这本书中几乎始终伴随着萨特(除了两人尚未相遇的时候)。与大众观点相反,她在萨特生活中并非附属角色(虽然萨特有不断换情人),我们也知道,波伏瓦有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然而,真的有太多的人与她相关。大家都非常活跃,参加考试、写书、谈恋爱(多人版本)。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有原因的(喂)。波伏瓦认为,“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同时她也认为,“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其他人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因此,这本书似乎从她周围的人开始描写波伏瓦的“成长”。她的家人、朋友、爱人,在她身边来来去去,这么多人是如何影响她的,又如何激发她的思想。(也因此,读完后好像还是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波伏瓦的一生无疑承受了所有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女性都会承受的歧视、偏见和刻板印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她与萨特的关系。当她与萨特之后紧密关联时,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她的学术和哲学思想,而即使有人关注,要么觉得不重要,要么觉得这都是受了萨特的启发(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甚至在萨特的讣告中,很少提及波伏瓦,但关于波伏瓦的传记却不得不多次提及萨特——然而,萨特并不是波伏瓦的唯一。当波伏瓦涉足女性主义并出版了《第二性》之后,她遭到了太多的攻击,这些攻击并非针对作品缺陷,而是针对她个人的攻击。人们对真相的揭示感到羞愧,于是指责提出真相的人。(不过话说回来,这本英译完整版居然是在十多年前才出版的)。很典型的是,男性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爱情或其他主题,会被认为是哲学,但波伏瓦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就会被抨击说怎么拿哲学来谈这个。正像波伏瓦希望的那样,《第二性》希望有一天能过时,因为一旦女性获得平等,《第二性》对女性异化的分析就会变得不再重要。哈哈,实际上它真的从来没有过时呢。波伏瓦的哲学思想涉及很多方面,她选择以文学作品来表达——“文化是一种特权,知识分子不应该忘记那些没有这种特权的人”。通过这本传记传达出来的印象更加平易近人,划了很多线,感觉可以制作一本波伏瓦金句大全(恕不奉上)。从思考自己作为女性引入《第二性》,到在感受自己和目睹萨特年迈时写下《老年》,再到她的每一段感情,都充满了智慧(读的时候非常着迷,如果在了解她的经历之后再读,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划线最多的大概是三个方面:爱、自我和女性。这三个方面展现了波伏瓦作为一个人、女性和女性主义者的复杂性。“一个人可以与很多人接触——男人们和女人们,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这一点至今仍在探索和争论中。回忆录中有一些事情波伏瓦隐瞒了起来,它们的真实动机也值得探索(回忆录和自传并不可靠,我学到了这一点)。她的许多感情都是复杂的,但又总有动人之处——比起萨特永远和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谈恋爱,波伏瓦的感情显然更加深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和几位女性之间的感情,无论是像比安卡那样“每周都一路小跑到帕西站等着见波伏瓦”的感情,还是后来陪伴波伏瓦并建立收养关系的西尔维。她说:“女人之间的友谊往往会持久,而爱情则会消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