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作者李晨以历史古籍为依据,让历史人物从古籍中走到读者面前。他使魏徵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魏徵的人生经历。魏徵的父亲魏长贤因直谏而离开官场,再受族人排挤,最终离开故土后不久便去世。年幼的魏徵为了生存,成为了道士。在这个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体会人情冷暖和民间疾苦。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期,魏徵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投靠了瓦岗军首领李密。他曾经提出了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可惜并未被李密采纳。唐高祖武德元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归唐,而李密的部将李勣占据了原来由李密管理的地区,未归降。魏徵于是自告奋勇,请求去招降李勣。然而,在他请求之际,窦建德击败了李勣,魏徵被俘。他不得不为窦建德效力。
武德四年,在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被李世民擒获,魏徵再次投奔唐朝。太子李建成得知魏徵的名声后,非常器重他:“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然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后,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诛杀。顷刻间,魏徵从太子的座上宾变成了秦王的阶下囚,政治抱负再一次无法实现,他还担心性命的安危。
李世民看重魏徵的才能和气节,没有杀他,反而招致麾下,开启了君臣两人长达十七年的合作,一同缔造了大唐盛世。魏徵在小时候听到的一些劝告,如李世民因害怕魏徵批评而捂死了自己最喜欢的鹞鹰,长乐公主的嫁妆高于姑姑的一倍时,遭到了魏徵的反对从而取消等,充分说明了他在李世民身边的影响力。长孙皇后也经常劝解李世民,给予魏徵理解和支持。有了魏徵的劝诫和长孙皇后的把关,李世民能够勤政爱民,办事合情合理,深得民心,从而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
唐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徵去世。李世民亲临葬礼,并为此废朝五天,赐谥号“文贞”。次月,李世民下令为二十四功臣绘像,并将其置入凌烟阁,魏徵列为其中之一。魏徵一生中可能都没能成为李世民的嫡系。例如,当公主被下嫁时,在他病危的时候,他曾说好要让儿子娶衡山公主,然而在他去世后,李世民亲自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的婚约。李承乾谋反事件使许多人蒙受牵连。这也可以看作是李世民对魏徵多年不满的宣泄,他下令推翻了魏徵的墓碑。直到远征高丽无功而返后,他才意识到魏徵的重要性,并恢复了他的名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