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文学史。它并不是简单的年份、作品及作者生平的罗列,而是在深入探究德国文学史“隐秘的深层结构,由此发现德国文学史之所以奇特和具有个性的原因”。
就算一般读者也可以感觉到,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就像是流星一闪而过,有过高潮,但并不持久。好像德语文学的高光时刻一直停留在歌德那里,那已经是18/19世纪的事情了。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将古高地德语文献聚集一处,且冠以文学之名,置于德意志文学的开端,是出于建构民族文学史的意愿,是现代的产物。”那些作品基本上只能被放在图书馆里束之高阁了。而德国文学史上真正能被读者数算出来的名字永远是那么几个:莱辛、布莱希特、君特格拉斯……
那么德国文学史为什么如此干瘪这正是本书作者所着眼的问题。其中作者归纳总结了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语言。作者提到:“德国学者直到18世纪仍保留着拉丁语传统。”德语诞生时是因此措辞上比较粗鲁。这样一来德语文学就无法广泛传播。在18世纪后德语才有了改进。很多人将歌德的语言作为最早的德语典范。
第二个原因是宗教和政治制度。德国的封建制度持续时间比英法等国都要长,贵族阶级等级森严,崇信宗教,没有作家能够靠写作为生。直到18世纪,天主教区当政者仍然通过禁书及严格的书籍审查制度来限制来自新教地区的书籍。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德国文学作品都带有着很强烈的宗教色彩,读起来毫无生机。
所以德国文学进入现实主义的时间很短,要到19世纪中期,因此被作者称为“迟到的民族”。但是即便是这个时期,作家们似乎也仍在缅怀古典文学,作品仍旧不接地气。到了第三帝国时期,犹太人及左翼知识分子的流亡又给德国文学重重一击,个人认为这可以作为德国文学发育不良的第三个原因。
本书作者被誉为“罕有的语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双位一体,严谨与犀利的统一”。他认为评论家就像是文学作品的裁判,是不可或缺的。而他的评论致力于发掘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精神力量的来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