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世说俗谈》这本书太好看,最近不离手边。我最初读书是功利的,后来越读越明白读书的对现实的无用。但读书确实可以改善读者的心态,这点算是“有用”。
《世说俗谈》以一幅人物画卷的形式徐徐展开,补充了《世说新语》的历史背景,一个个魏晋名士的个性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我又一次达成了对自己的理解。人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道德感的满足、个性张扬的满足(或许还有求知欲的满足),这三者其实会矛盾的。用大白话说:人不能全都要。
用哲学化的语言说:人与人的始点(νοῦς)不同。从天性的始点出发,通过证明(运用逻格斯),能够生成哲学(智慧),而经过道德实践(对人际关系的“环视”),则可以达成明智。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鸡同鸭讲,往往不是道理逻辑不对,而是始点不同。天性不可夺。但天性可能会被遮蔽。人不见得理解自己的天性。
而我在对桓温不上不下的理解中,对郗超对待父亲超然手段的羡慕中,对周顗这个无用之人善意的强烈效仿的渴望中,理解了自己。
《庄子·齐物论》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风吹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风是一样的,这些不同的声音是自己造成的。佛教也说:万物并无实体,因缘聚散而已,一切都在变化,生死因果相续,就连“我”也是一种幻觉,因此不可在虚妄中执着。
这世间没有神明、没有来世、死后亦没有人记得。因此我觉得,认识无蔽的天性,无蔽的自我,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