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二本刘勃的感受超出了预期,甚至觉得值得再读一遍。这本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洞察,以生动的方式讲述了三国的故事,令人充满满足感。
在真实的历史层面上,三国问题非常复杂。撰史者有不同的立场、见识和追求,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比对他们的著作。在艺术创作层面上,民间的三国故事也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平话和戏剧。这些故事与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存在着张力,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丰富的社会面貌。书中的作者具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描述能力,让读者充分享受其中的见解。
三国历史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创作出了不同的文艺作品。比如戏曲和评书等,针对社会底层包括大量文盲观众的趣味,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充满迷信,描写了三国人物转世的说法; 2. 夸大武将的武力,创造了奇观,比如当阳桥断水倒流; 3. 夸大能力超群的谋士形象,但这种夸张在武力描写中也变得肤浅和庸俗; 4. 将君主描绘为心地善良却不太聪明; 5. 将反派塑造成傻瓜; 6. 对血腥细节感到兴奋; 7. 存在对女性的仇视。
这与《水浒传》中的情况相似。有人分析《水浒传》时认为,这种表现是源于法外强徒的亡命心态,通过文学作品来告诫战斗队伍不要丧志和吃亏。这种对女性的厌恶在中国文学中并不突出。然而,大多数民众不识字,在戏曲和评书中可以明显看到女性被厌恶的表现。我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是旧社会中性别强迫扭曲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底层男性民众在追求爱情中或对被视为有限社会资源的女性的占有中处于劣势,由此产生的自卑和挫折需要得到发泄。相比之下,能够阅读中国文学的知识阶层的状况要好得多,他们的心态也更加健康。这也是《三国演义》和戏曲评书之间的关键区别之一。
实际上,看看美国的超级英雄漫画和电影,它们在夸大英雄的力量和智慧、刻画低能好人和愚蠢反派上与戏曲评书有着相似之处。它们也不乏血腥和暴力的描绘,只是没有对女性的厌恶。如果作品能够丰富地刻画人物,那么作品的复杂度、精致度和深刻程度都会提高,从而让中产阶级受众感到满足和提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国演义》而大知识分子则对它不以为然。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将《四大名著》并列于一起?我通过搜索发现,原来是八十年代的出版社根据销量和社会影响力将这四部作品列为丛书出版。在我小时候,通过电脑游戏接触到三国历史,自然要读这被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然而回想起来,我真的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吗?或者如胡适所说,我真的学到了技能和知识,还是只是度过了寂寞的时光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