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做就做,把事做成,这两个词说起来很简单,但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很难做到。
原因是什么?
首先,人有惰性。想到一件事,如果不立即去做,大脑就会说:那就等XX时候做吧。等一等,拖一拖,万一这件事就不用做了呢?结果往往是“不需要做了”,而不是“不做了”。
其次,内心恐惧。面对一件事,我脑海里会很快冒出一个想法:万一做不好,会发生什么呢?会显得自己能力不行,耽误事情,影响他人等等……因为恐惧,我们拖延着去做,急切地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说做就做有时候确实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所以,说做就做,把事做成,关键在于一个人内在的认知和做事模式。
我以前常常把自己没有说做就做、没有把事做成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但这几年我慢慢意识到关键因素是自己的做事习惯。
是的,说做就做,把事做成,是一种习惯。
这是我从剑飞老师的新书《时间作品》中领悟到的。
——02
《时间作品》中写道: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说做就做的人。
任何事情,如果考虑要不要做,答案就是要做。然后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全力做好体力活,做到极致。
纠结于一件事要不要做,通常是在纠结它是否有价值。但如果我们没有尝试过,没有任何体验,又怎么能知道它值得不值得呢?所以,与其思考要不要做、值不值得做,不如找到一个最小的行动,先去做起来。
这种方式的性价比最高。把原本用来思考的时间用来做事,如果发现是值得做的,就继续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果发现不值得做,马上迭代或者转换方向,找到更值得做的事情,这样就能更快地获得成果。
过去我常觉得知道和做到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事实上,说做就做可以无限缩短这个鸿沟。
知道一件事,告诉自己要做到,立即行动,把自己所知的付诸实践,获得新的知识,再继续做下去。这就是一个知道-做到的成长循环,也是剑飞老师所说的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
这个过程,如剑飞老师所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
说写,打开写作应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
说阅读,打开书本,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
说运动,换上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进行;
……
——03
《时间作品》中的另一节是关于培养“把事做成”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一件事的成败不是由我决定的。但最近我发现,这种想法源自自己对事情做好的恐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一件事快要完成了,但你却停下来不再继续了。
我经常有这种感觉:文章快写完了,我就停下来不再动笔,放在文件夹里任其积尘;书快读完了,我就把它搁在一边,任其慢慢被埋没;开始一件事时充满热情,接近完成后默默退出……
原因就是害怕完成。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问题,所以选择不再继续;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完成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选择不完成。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终导致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
有一段时间,我回顾了自己的状态,发现几乎没有任何成果。当我回顾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几乎都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
剑飞老师所说的把事做成,并不是要取得多大的成果,而是要把事情完成。
是的,完成。做一件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完成它,只有先完成,才会有成果。
举个例子,卡夫卡临终前将自己的手稿托付给朋友,让他全部烧掉,但朋友看了手稿之后没有照做,而是陆续将其中的长篇小说、书信和日记付诸出版,这样我们看到了很多伟大的作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卡夫卡的作品都是完成的。如果他没有完成,再好的作品也很难被出版。
我们经常听到“把事情做好”,但往往我们被困在“好”的概念中,为了追求完美,反而无法完成,甚至干脆不去完成。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的一种状态——“习得性无助”。
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完成感”,它会给我们带来掌控感,带来行动的动力,驱动我们完成一件事,然后再完成另一件事。
把事情做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比如每天完成1万字的写作,每天完成50页的阅读,每天吃完饭就洗碗……这些并不需要很高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一次次完成,一步步做到,小的成果会逐渐积累起来。每天写1万字,一年就是365万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