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对社会派作品并不感兴趣,但读客的眼光总是独到的,他们选择出版的社会派作品总是吸引我的,同样,《残虐记》也不例外。
故事讲述了十岁的北村景子被安倍川健治诱拐,经过一年多的囚禁后才得到解救。作者在呈现景子那一年多生活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阴暗的房间、嘈杂的工厂以及将陌生人视为神明的景子的心理。这些细致入微的环境和心理描写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景子内心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仿佛身临其境般令人窒息。
每天白天景子被暴力对待,晚上却像个小学生一样幼稚。景子的心理对健治产生了扭曲的理解和共鸣,夜晚她任由想象的种子野蛮生长,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自己对健治人生的推测。这让我们看到,受害者竟然对施暴者产生了共鸣甚至爱恋之情。我觉得这不仅是因为一年多的囚禁导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因为获救后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她寻找了一片精神的净土。
因此,我逐渐深刻理解了封面设计的初衷和宣传语“对受害者的恶意揣测,是一场更卑劣的犯罪!”的含义。对受害者流露出的怜悯和同情,有时候其威力不亚于施暴者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书中提到,“有一种名为自由的束缚,还有一种名为束缚的自由。”父母再次得到景子之后,他们神经质般的关爱、邻里异样的眼光、世人的窥探,无疑是精神上的束缚,困扰着受害者的内心。这使得受害者时刻感觉自己与他人不同,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中。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正常和平凡。
我认为这本书已经超出了推理小说的范畴。作者以作中作的形式,故意模糊了现实与猜测的界限,整个故事是幻想还是现实无法确定。各种猜测都很合理,但也只是猜测而已。人们总是喜欢想象,但现实与想象有时候无关。
我曾经分析过为什么我逐渐不喜欢社会派作品,主要是因为主题的同质化和描写的功力不足,无法引起我的共情。这本书恰好避免了上述问题,让我能够深刻体验到罪犯和受害者扭曲的心理和臆想所造成的伤害。这正是吸引我的原因。
希望能有更多独特且深度挖掘的社会派作品涌现出来,而不是浮于表面和叠加不幸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