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锐利的对于人类文化与道德生活问题的关注与剖析,选取的各种文学、哲学、心理学文本以及西方世界如何从“真诚”走向对个人“真实”的称颂;借用黑格尔、狄德罗与尼采,阐述了文明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的历史模式与精神形态。进一步理清了高贵意识和卑贱意识及与文明历史的关系。
第六章“真实的无意识”是最喜欢的一部分,点出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有一种宗教性态度,或者说他试图去拯救上帝之死后世俗世界的“失重”样态。由于本我、自我与暴君式的超我间的拉扯与几乎是某种不必要的对抗,人类文明因人从本性上的这种矛盾性(莫名其妙、与生俱来、毋庸置疑——因而,可以视作精神分析语境下人类的原罪)而变得古怪且虚假,因而人需要命令式的宗教信条以重获某种实在性。
正如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所指出的,弗洛伊德对待人的状况的态度是封闭和停滞的,具有宗教式的悲剧性,又希望以约伯式的虔诚去接受这种悲剧性与非理性。然而,试图以形而上的力量去解决社会实体的问题当然困难重重,特里林更进一步指出马尔库塞的爱欲理论与乌托邦构想本就有矛盾和令人不适()的地方: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社会,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对抗不再典型,是因为传统家庭的结构的衰落使父母亲角色难以再作为超我的代言人以满足后代对其的对抗需求,更宏大精密的机构与组织取而代之,“一个富裕的、性开放的、以享乐为中心的社会将会更高效、更深刻地控制个体”,他所重视的那种传统社会中激发出来的性格结构,与他关于现代社会个人真实性/个体性的激进思考之间出现了令人惋惜的裂痕与缝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