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读完一个访谈就想立刻去读下一个,就像上瘾一样完全停不下来,直到完全读完。还不想入睡,忍不住翻阅喜欢的部分。阅读时的突出感受就像在退潮的海滩上捡贝壳一样,时不时会给我非常大的惊喜,就像挖到了宝藏。虽然我现在有沉重的课业压力,但管不了那么多了,读就完事了。
全书共访谈了十一位学者。以一个人文研究者的视角,我最喜欢且推荐的几章分别是对邓小南、黄盈盈、毛尖、包慧怡四位老师的采访。
邓小南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历史学者。记得几年前听过她开设的隋唐早期历史的课程,当时就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在访谈中所贯彻的也是一样,邓老师对自己的学术之路娓娓道来,严肃而沉静。对热爱历史的我来说,她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也能让你感受到一种老一辈学者恬淡释然的独特风骨。
在对黄盈盈老师的访谈中,我感受到了那种熟悉而强烈的中生代学者的感觉。勤恳踏实低调。她似乎是全书唯一一位较为彻底地从事实证研究的学者。我们知道,从事彻底的实证研究,难的是保持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难的是长期保持一种不唯现实数据的坚定信念。难能可贵的是,在短暂的访谈中也能让我感受到强烈的谦逊与冷静。也即不说大话,不放卫星。
在对毛尖老师的访谈中,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快乐。阅读时多次笑出声来。她对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看得很深很透。辅之以作家幽默辛辣的语言,让我拍案叫绝。绝对是入木三分的对当代文化的批判。
最后,是对包慧怡老师的访谈。这是最使我感受到现实感与共鸣的一篇。也许是她的年龄与我们相距不远,所以所经历的也与我们有很多重合。即那种强烈的当下学术考评体系的沉重之感与对青年学者的压迫。又或许是她那种真正的专属于顶尖的人文学者的坚守。令我无限钦佩与向往。比起包老师,我们所做的还远不够狠,更何况可能存在的天赋之差。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老师要多注意身体,细水长流才是王道!
要说不足之处也是有的。除了有些访谈确实略水、略无聊之外,最大的问题或许是访谈学者的领域还不够广。文学相关专业的占比过高了。可能考虑到受众的原因,也可能是访谈团队专业的限制。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学科的小白去与一个专业学者对谈,这是暴殄天物,浪费机会。而且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部分访谈中缺乏互动,提问者的应变能力与对话能力不足。我倒是挺期待这一系列可以推出第二本访谈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者最好都有其代表。对于我们法学领域尤其是刑法学,我真的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采访劳东燕老师。她绝对是最好的备选,或许没有之一。
(写于9月2日凌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