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了少年期,再去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最好不过的时候。他的热血在凝固,柔情也僵化,不会轻易为书里的情节亢奋或落泪。
这种清醒,把他和小说拉开了距离,从而能用批判的目光审视:维特为爱而死,真如一些人说的那样,是反对封建的伟大壮举吗
主要情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少年维特家境殷实,生活无忧,在一次前往山村度假的旅途中,结识了少女绿蒂,并且深爱上了她。绿蒂对维特也心怀爱慕,遗憾的是,她已经和阿尔伯特先有婚约。
无奈之下,维特结束了山村之旅,辗转到城市里做了公使馆的办事员。但是,维特此时心里仍然想念绿蒂,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迂腐和贵族的冷落,也使他心灰意冷,随后便决心辞职。
几经辗转,在圣诞节的前一天,维特和绿蒂做了诀别,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个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维特再次回到山村时,遇见曾经相识的农夫,他鼓起勇气向女主人示爱,却被女主人的弟弟辞退;还看到了一位也爱恋绿蒂的青年,丢了工作且发了疯。
这些事情在情感上给维特带来了打击,加之单相思的苦闷,不得志的郁闷,最后所有情绪上的压迫聚齐在一起,成为压死他的巨大稻草。
有人对此解释,造成维特之死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这本小说体现了启蒙运动背景下,对封建势力的反抗。
小说出版后,引起了阅读狂潮,当时不少年轻人模仿维特的着装、习惯,甚至极少数人学起维特的自杀行为,并以此为荣。这,难道也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吗
爱情故事
换个角度看,《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且只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少年的不成熟的爱情故事。
它在刻画少年恋爱的纠结、矛盾、多愁善感、敏感反复方面,非常地擅长,这是其当时和现在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作者歌德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篇小说算是他的半自传体,有自己的影子存在。
歌德曾经也爱恋过一位已有婚约的少女夏洛特,最后不得已而放弃了。至于自杀行为,则是取材于一位名叫耶路撒冷的青年。
归根结底,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是:一位少年的爱而不得。
它的出色之处是用书信体、编者语、各种抒情方式,对这个主题进行了丰富的表达,至多是写出了时代的情绪,而非批判了时代。
一个少年的失恋,无关乎时代。
最后反驳
书里的维特算是“资产阶级”,自由是他们最喜欢标榜的追求。反封建反什么呢就是反对压迫自由。
但一个事实不能忽略,绿蒂是有未婚夫的,难道说,为了追求恋爱的自由,就要破坏他人的恋爱吗
即使破坏也是一种自由,这一前提是有人愿意接受破坏。不过,绿蒂几经心理挣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未婚夫。在道德意义上,绿蒂选择了忠诚,难道这也是封建势力的阻扰
时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并没有直接染指到维特。他脆弱敏感的少年心,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
回到本文开头,这就是为什么不建议少年看这本小说的原因。“少年无故强说愁”,容易感动自己,再和维特碰面,肯定惺惺相惜,更加地愁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