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离不开烟火气的熏陶。经历了岁月沉淀的手工生活物品总是能在平淡中教人怀念,令人心安。作家赵勤在他新近出版的《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一书中,以笔为杖,一步步探路,一帧帧定格,展现了手艺背后手艺人的真实形象。他用18篇随笔呈现了18位手艺人,走遍城市与乡村,穿街走巷,攀谈聊天,从中收集了一系列民间造物资料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手艺人独特的故事和内心情感。
编织、捏泥、做鞋……手艺人与艺术家不同,他们不求留名。一半是为了传承,一半是为了生活。虽然开始入行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手艺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是顾客的满意度。赵勤坦言,起初,他更关注手艺本身,例如步骤、难度、选材等工艺方面的情况,然而随着深入采访,“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困惑、开心、难过以及各种复杂的人生经历。”
通过手艺人的双手,一根树枝一片草叶可以变成日常用品,而手艺人也靠这些日常用品来消磨日子。《伴随一生的竹篾条》中,年过花甲的李淑芳安静地编织竹器,沉静又从容。她的生活并不容易,没有孩子,也没有伴侣,但幸好她有竹编手艺可以维持生计。这稍微减轻了她孤独的痛苦,“我这一辈子啊,没有什么后悔的,都是按着自己的心走,没有人能看到前方的路。”
故乡的泥土似乎蕴藏着无法抵挡的芳香,使离家的人难以忘怀,无法割舍。在《建平的泥塑世界》中,呆子叔教会了建平泥塑手艺,为他打开了一条出路,并获得了爱情。建平在外打工期间,“房东家的姑娘觉得他捏的泥人可爱又喜庆,一定会有人喜欢。她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学习一些泥塑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手艺和见识。”后来,建平开始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名声越来越大,还开了一个泥塑工作室,现在还有人请他去艺术学校讲授泥人艺术。在闲暇时,建平经常想起故乡的亲人和事情,想起呆子叔。
手艺没有高低贵贱,即使是一双鞋子,也凝聚了赤诚和匠心。在《你懂那双布鞋吗》中,侗妹用心制作鞋子,甚至比医生还了解人脚。随着时间的推移,鞋子难免会破损,此时,另一位手艺人就登场了。修鞋时,她的眼神从不离开手中的鞋子,她的专注神情就像在制作精致的工艺品。在《出逃的鞋匠》中,女鞋匠张桂梅在市场的一个不起眼角落坚守着自己的小店面,她能分辨出所有自己修理过的鞋子,从缝针到鞋跟的更换,就像生命中经历的人和事情一样,让她的眼睛闪烁,触动她的内心。两位女性,一个制鞋,一个修鞋,通过精湛的手艺过上了踏实的生活。
赵勤的文字在每个手艺人身上体现了普通人的情感共性。比如,“乐器王”艾依提·依明,他做琴全凭感觉。丁彦,一位擅长制作蝴蝶胸针的小银匠。李浩勇是一位坚持手工调色的油漆匠。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让手艺成为各自的标志,还经历了困惑和突围,经历了生活中的苦乐。
手艺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司空见惯的物品得益于手艺人赋予的温柔,融入了手艺人的情感和经历。赵勤通过手艺人的个人际遇,让这本书具有了一定的“民间史”性质,因为平实的叙事方式能更触动人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