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太记得当初买这本书的原因了。可能是因为对子华的《非常公民》有很高的喜爱(尽管我还没看过),或者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书籍。我想从一个亲历者,即溥仪的角度再次了解这段历史。
在阅读之前,我抱着三个八卦心理来看这本书。首先,我想了解溥仪在童年时期是如何被伤害的,就像子华栋笃笑中所描述的那样。其次,我对溥仪在建国后的改造生活很感兴趣。之前看剧照时,我以为这是在文革时期发生的事情,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明白这部分讲的是建国后大约十年时间里的劳动改造生涯。最后,我对溥仪和他的四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也很感兴趣。
看完整本书后,我发现只有第二个观点被大量描述了,而对于第一个观点几乎没有提及,对于第三个观点则只是简单带过。正是因为第二个观点占据了很多篇幅,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怀疑,似乎过于倾向一方,至少起初我认为是这样。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思考,如果这并不是倾向,那么当年的我是不是就是那样英明神武、宽厚仁慈。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本书只是描绘了部分真相,可能有一些美化的成分。其中一个没有出处的证据是,溥仪根本没有提及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没有提及当年的大跃进运动。他似乎置身于一个独立的时空,就像一个象牙塔,因此他的叙述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少年溥仪的那部分,大概占据了整本书的前四分之一。我能感受到这个人的青少年气息,感受到他内心真实的郁闷和想法。我尤其喜欢他给胡适打电话的那段描写,说:“胡适,你好,我是溥仪啊!”后来,胡适真的跑来见他,并对他表示了赞赏。这些都是青春气息,充满天真烂漫。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当年少年溥仪真的有机会去留洋,对他的性格会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溥仪并不是不懂善良,小时候他就从他的奶妈那里就学到了,别人也对他关心备至,他逐渐建立起了同理心,只是最后没有得到发展。整本书中,这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认为溥仪的文笔非常好,描写事件也非常生动。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与那个还在北京的少年溥仪交朋友,因为后面的溥仪大部分时候都太令人难以接受了。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溥仪对自己的深度探索真的很深刻。书中有很多关于劳动改造的情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1984》的片场,见证了溥仪在众叛亲离前后的遭遇。溥仪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他是一个最无能的人,连和别人吵架都做不到。他明显是一个可怜的老人。他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无法做到,最后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学习来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新人”。这个过程无论真假,整体上都是令人动容和鼓舞人心的。
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合适的方式来了解历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