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之所以读《晚霞消失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王朔的极力赞颂。王朔这人以敢言著称,怼天怼地怼空气,曾把金庸大骂一顿,还从未见他夸过谁。但在他的一篇旧文中——《我看王朔:作家王朔的自我解剖》,他一改往日骄横跋扈的模样,对礼平的这部小说的赞誉达到了堪称顶礼膜拜的地步。王朔认为,礼平写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最好的情感小说。“曾把王朔看得神魂颠倒,至少一顿饭没吃,一周夜不成寐。他的小说所达到的文字优美和情感撼人程度是王朔从来没在一篇小说中同时达到的。”以上,是王朔的评语。
什么书,有此等魔力带着好奇心,我最近也阅读了这部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初创于1976年,礼平四易其稿,最终于1981年发表。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正是十年时期后的伤痕文学兴起的时间。实际上,它的确带有伤痕文学的色彩,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伤痕文学。正如作者礼平所说,“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反省当年自己的行为。”这部作品表达更多的是自省,而非批评;是救赎,而非伤痕。
礼平借受运动之苦的女主人公南珊之口提出了一个“文明与野蛮”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文明而艰难奋斗,然而野蛮的事业却与文明齐头并进。人们在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宗教,为了阶级,为了部族,为了党派,甚至仅仅为了村社和个人的爱欲而互相残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摧毁古老的大厦,似乎只是为了给新建的屋宇开辟一块地基。这一切,是好,还是坏是是,是非这样反反复复地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个过程的意义又究竟何在?”南珊接着说,“远不是一切问题都能最后讲清楚,尤其是当我们试图用好和坏这样的概念去解释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主人公李淮平喃喃自语道:“再也不会有比南珊更好的答案。”显然,对于早年参与运动的经历,作者陷入了怀疑。李淮平的答案,也是作者的答案。
除了严肃的一面,《晚霞消失的时候》还有有趣的一面。据说小说中的诸多情节,在一些历史网页中,纪实书籍中,被以及他的儿子被黄伯韬下令枪决,在现在的一些历史文章中都可以看见。历史为文学提供材料,文学参与历史的叙述,这些都不新鲜。不过,时间如此靠近,虚构的故事就被作为史料征引,的确少见。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晚霞》,仿佛一位穿着墨绿军装,臂带红袖套的老人坐在我面前,认真地回忆当年的往事,教导我们这些后来人要好好的,好好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