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去探查。在战国时期后期,政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社会精英阶层内心失望无路可走。庄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内心灰暗,对人类充满绝望,对人性之恶非常敏锐,对伪善有深刻的洞察力,大概只有叔本华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与此相反,老子持有积极的人生观,认为在人世规则之外还有一个“道”在起作用,而且天之道是有正义性的。庄子并不对此抱有希望。
在这种现实处境中,庄子的思想经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相同路径的探索,但最终庄子走上另一条殊异的道路。庄子前期主要采用游世思想,同时嘲讽世事和以玩世不恭的游戏精神为主。
庄子应对荒诞世界的方式是以无用处事。他对无用的认识与老子不同,老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庄子并不认为如此。无用也许真的是无用、无意义、无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庄子消解人生意义,他的游世是没有任何期待的,是彻底的悲观。
庄子的游世思想源于对人生无意义的彻底绝望认识。他有着纵身投入虚无的决绝,凝视深渊的勇气。戏谑的姿态背后是孤傲与冷峻,庄子有着深刻的严肃性,将生命放逐于无边黑暗之中,无论是对期望还是对幻想,他都不抱有任何盼望。
游世思想只是庄子思想的前奏曲。他在经历了彻底绝望和放弃之后,寻求着新的人生意义。这本书仿佛一段庄子思想的探索旅程,跟随他逐步成熟,历经磨难。
更进一步的思想探索是庄子的逍遥游,包含着随遇而安和品味孤独的两重思想。这两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黑暗现实清醒的认识,也将庄子与同时期的隐者区别开来。庄子抱持着与存在绝不和解的姿态,不抱任何理想和希望,彻底沉入深渊。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样的孤绝状态下,他寻求生命的清新。
但庄子并没有在这一思想层面止步。他继承了老子的自然道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从中获得生命的意义。
老子的自然道论包含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意识,一种是解释万物的本源,即“道生万物”;另一种是自然给人类树立了一种生活典范,自然给予人生活的最高启示。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高于人类,并且与人类对立的存在。
庄子思想最重要的意识是,自然世界最深刻的本质存在于人类知识体系之外,是无形的、具有强大力量的、能使自然和谐完美的自然之道。
庄子的道将人和自然纳入到同一体中。这种同一中没有价值差别,世界没有中心,万物都有道。庄子从这个角度瓦解了人类的秩序,也瓦解了人的自我中心。同时,庄子也通过道论解决了生死的疑惑。他不将视野局限于个体,放弃自我、放弃一切关于个体的观念,将个体融入世界的流变之中。生的意义和死的恐惧都得到消解。面对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生存意义的本根,庄子的自然崇拜是将人生存的意义放入对自然、对脚下土地、对未知大地的信赖中获得的。对自我中心的摒弃和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是处理黑暗世界带来的绝望感的唯一途径。
庄子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沉入深渊,再从深渊里获得思想升华,看透世界并融入万物,使人获得充满活力和清新自然的生命。他的思想以这样伟大又孤绝的方式影响着后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