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理解中,上下五千年一直是属于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想要从繁杂的史书中找到属于我们老百姓的记录确实困难重重。而他们的群体历史印记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这本由朝文社老张所著的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不同的视角。
自古至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我们老百姓永恒的关切。这些方面的提升也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从吃喝玩乐、三餐四季等方面,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巨大发展。以下选取了一些有趣的角度进行分享,供读者阅读。
古人的枕头:与现代人不同,古人更喜欢硬质的枕头,比如玉枕和瓷枕。睡硬枕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时期。而我们的中医也早已认为,硬枕头有多种好处,如调理血压和防止颈椎增生。看来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更懂得养生。古人们还赋予了枕头更多美好的寓意。据《唐书》记载,精美的瓷枕具有镇宅和宜男的重大意义。到了宋朝,瓷枕上还刻有“为争三口气,白了少年头”的人生格言。
古人的三餐:一日三餐似乎再普通不过。但经过阅读这本书,才知道它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在遥远的汉代,保证老百姓一天能吃上两顿饭,竟然是不容易实现的治国目标。名臣晁错曾经呼吁:“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很长一段时间,一天能吃几顿饭竟然成为身份的象征。直到唐朝,能够吃上三餐的人才逐渐增多。到了明清时期,一日三餐基本成为标配。但即使如此,在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我国仍有一些穷苦地区只能“中人日仅两食”。当然,在我们现在的盛世里,三餐已经不再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但一天吃几餐饭,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见证了老百姓的不易。
古人的“跣足而立”:跣足即为光脚。与现在不同,在汉朝甚至更早的时期,古人在公开场合脱鞋不仅不是粗鄙之举,反而是起居礼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倒屣相迎”的故事,展示了曹操对许攸的爱才之心。但真正的原型其实是蔡邕和王粲。汉朝之后,脱履的习俗逐渐变得宽松,唐朝已不再遵循此礼。据说这个习俗也传到了韩国和日本,现如今在这两个国家,室内会面仍保留这个规矩。这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还有许多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的点,比如“古人怎样看待月亮”、“古人怎样控制疫情”、“古代为何重农抑商”等等。通过这些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老百姓的点点滴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古人相比,我们幸福得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