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有意愿和能力在精神世界中不断追求并聪明到能够识破人类社会蒙蔽的人最终会感到不幸呢?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调和的割裂感。他们在沉浸于精神世界时会体验到丰富的精神体验,但面对现实生活时,割裂感却无法避免。虽然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可以用思想活动来消除这种感觉,但他们的求索思想却没有尽头。一个爱思考的人会一直保持思考,他们好像可以通过思想在精神层面上消除割裂感。然而,他们无法停止求索和思想的更新,这如何能保证割裂感永远消失,不再出现在思想或感受之中。
从巴门尼德开始,所有聪明且热爱智慧的人们都会对"思考"、"存在"、"可感"等进行思考,而且无法停止。我的思绪可能会停留在享乐、虚无或任何我有意愿让其参与我的思考的思想上,但我无法欺骗自己,思考会持续下去,除非死亡。这又让人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会驱使人们继续思考,尽管他们并不想停止。因此,我们可以明确,个体的思想会持续下去,并伴随着个体的死亡而被迫暂停,而与之相反,爱智慧的人群体的思想很可能会比个体的思想更为持久,但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否有终点,真理的彼岸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将永远在寻找真理。
在无限求索和有限生命的矛盾中,在个体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割裂感中,我认为"不朽"和死后去往神的天堂只是自我麻醉剂。那么,有意愿和能力在思想上追求的人是否注定要背负这种诅咒呢?也许真正的答案不在于精神层面或思想活动,而在于生活。所有爱思考的人都应该有将自己从冷眼旁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融入世界,与实际互动。人的实际活动也许正是作用于人的思想的原因,思考者需要从思想中解放出来。
生命的平衡与和谐或许与追求真理无关,但却可以作为在思想痛苦中找到救赎的一种方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