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太好。读出太多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味道并不奇怪,他们本就是亚里士多德热忱的学生。
而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相信世界是好的,是可理解的。这不是人类理智投射到自然之上的结果,而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有理智的”自然投射到人类理智上的结果。古希腊人的“自然”并非现代与“文明”对立意义上的那个自然。自然是物的“是其所是”,是其本质所在,而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里,有一点“非人”的要素——神性,即神圣的理智。
人依据自然是这个世界的系统理解者,是世界的发问者:人想要理解这个世界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哲学始于惊奇,始于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并非匠人造物,也非马克思的“劳动”,而是实现人的自然:满足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人经由思虑,理解了人类幸福就是确定人之为人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自我理解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人在思虑中做出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由。自由不是若干伦理价值中的一个,而是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本身。
人区分于自然的其他部份之处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和欲求,考虑它们,并且基于这些考虑决定做什么。出于理由行动体现了行动者的自由和理性。这与康德的“自由就是遵从道德律”、“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自由就是不遵从欲望而遵从理性”的伦理学大相径庭,就连康德自己也只能承认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幸福与自由无法并存,只能留待未来解决。黑格尔即批评康德这种与人类欲求太过抽离、主体与其他行动者无异的自由意志只会导向空洞:纯粹理性的意志将永远无法决定意愿什么,永远停留于自身之中。
而理解从本质上是反思性的,只有理解这项活动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人才能够理解自己。在理智沉思它自己的时候,在人理解存在的整体结构的时候,我们知识的秩序再现了存在的秩序,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重合了。“主观”的灵魂与“客观”的世界不再有区别。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研究成就了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只有通过对世界的理解,人才能够理解自己。
在沉思中,理智实现了它自身,人成为了形式最高的实现场所。这是人所能从事的最好的活动,也是人所能过的最好的生活:沉思的生活,这超越了人实际上是一种“非人”、“非伦理”的生活,但这是我们最接近神明的时刻,是人的自然驱使人超越自己的自然、不得不过的生活,是人最真实的所是。
然而,人是有死的凡人,这样的生活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与神终究是不同的,我们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依赖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依赖于我们的在世经验,仅仅停留于自身之中的理智不能理解世界更无从理解自己,我们是生存于世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