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层面来看,蒲熠星的文字功底和对情节、情绪的把控力都超乎我的预期。整篇文章节奏紧凑,场面感也不错。第一人称的文章很容易变成作者碎碎念,成为自我表达意识过剩的产物。但这本书整体看来还是注重叙述伦理,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和思维的宣泄。
再讲讲这本书很有亮点的哲学表达。 海德格尔讲“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读到最后一章,灯绳变成了脐带,才有非常明晰的破茧和新生的感觉。整本书笼罩着极其浓重的哲学色彩,像是一种哲学的悬疑化表达。
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觉醒与思考。前几章主人公跟着一个莫须有的主线做事,先后经历了很多怪诞的事情。中间有反抗与诘问,比如在加油站,“我是怎么说出这些话的”。但还不够。所以最后一章学姐的重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锚点。从学姐失踪的那一刻起,“我”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失重之中,而她的再次出现,或许意味着“我”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终于稳定、清晰起来,摆脱了碌碌的拥附。
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很多人用尽了全部的生命去生存,难以顾及到某些关乎存在的规训的荒诞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们在一句又一句的“这都是为了你”之中慢慢被驯化,开始拼尽全力活成大众期待的样子,以回馈这些不断被强化的付出、甚至是牺牲。但这件事本身是可怕的,穿梭于服务站、小城的人生太劳碌了,是无暇他顾的。
“我”经历这些荒唐,让人想起曹丕离开洛阳时的回首西顾,洛水中映出的或许不是至美的爱情,而是穷途之际超越理性极限的幻境。学姐对“我”又何尝不是。成长道路上的困顿让“我”抓住学姐,像是抓住了一根联通梦想的灯绳,一根救命的藤蔓。真正跌落的那一刻才发现,真正的拯救只能来自自己。
佛家有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神庙的石刻上写着“认识你自己”。从古至今,人都没有放弃过对自我认识和存在的探讨。诺瓦利斯讲哲学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孔孟把这样先踏出伊甸园的人称为先知先觉者,他们意识到已然被驱逐,必须自我看顾。事实上,《树上的男爵》那种理想化的生活环境很难存在,意识到四面的寒风,人的伟岸、孤高以及自尊才真正得以显现。直面寒风之时,恰是林中坠落之时。
PS:理智上我会打四颗星,但是我对作者的偏爱让我不得不打个五星hhh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