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年,宋金双方订立夹攻辽国的盟约。1022年,金攻占燕京,三年后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虏,辽国灭亡。时间转瞬到了1126年冬季,金兵两路南下,攻破了开封。在接下来的四月,徽钦两位帝王、几千名皇亲贵胄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都归附了金国。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按理说,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教训——算计可以高攀天,但是合同却不能随意签订。南宋朝廷应该以史为鉴,然而他们却不这样做!
1200年夏季,赵善义被宋朝派往金国为完颜璟庆生。在回程的路上,因为下车终点站的问题,他与金国的“黑导们”发生了争执,他有些生气地说:“你们国家正在被蒙古侵扰,还来与我争论这个问题,难道等着我们南宋起兵与蒙古一起夹攻吗?”当然,赵善义说完这话就把事情变成了麻烦,回国后被免去了官职,但他也是冤枉的。俗话说,看破不说破,怎能把大人物们的心事外泄呢?
1234年,蒙古和宋朝联军灭亡了金国。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最终灭亡。看看,这个1和3联手打2的盟约,能轻易签订吗?很有可能,这个盟约就成为亡国的罪证!以上是我对辛弃疾的大背景的“民者国之根本,而贪婪腐败的官员迫使他们成为盗贼。今年剿除,明年扫荡,就像树木一样,日刻月削,如果不及时治理就会折断。”对于外辱,他看到了金国必然灭亡,他说:“那些只会说空洞话的人,思考道德的人,又如何去和他们一起冒着寒霜和冰雹,冲锋陷阵,取得千秋大功呢?”对于党争,他展现出了正直,悼念道:“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这就是辛弃疾,我们曾经只关注过他的词,却忽视了他的人。我们只觉得他是个豪放的“苏辛”,却忽略了他铁汉般的柔情。辛弃疾曾经和晦庵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们在山中垂钓吟诗,“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朱熹过世后,辛弃疾为他献上祭文,其中有两句赞美朱熹,我想这两句话也足以赞扬辛弃疾自己,它们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熟谓公死,凛凛犹生!”这篇文章差不多该结束了,但我又想起了一个话题,干脆再聊一聊。在小学六个年级的课本上,辛弃疾的词只有两首。一首是四下册的《清平乐》,另一首是六上册的《西江月》,这两首词都是写景的,一首是描写乡村景色,偏重于表达情感;另一首是描绘月夜,强调展开想象。无论读哪一首,都需要先了解当时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心境。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初退之时所作,古郡上饶(又名信州)是城北有一片狭长湖泊,水清澈,岸边宽阔,辛弃疾早在几年前就买下了这里,并为湖泊取名为“带湖”。他在这里修建了房屋、挖掘了池塘、建造了楼台…… 最让他高兴的是,他开垦出了一块不大的稻田。对面是一排平房,辛弃疾特意给它取名为“稼轩”。巧的是,带湖新居竣工的时候,辛弃疾被“落职罢新任”。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闲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